打开微信扫一扫
华东师大实施“数智跃升计划”,将推进数智跃升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路,在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体制、数据体系、师生素养等方面实现“数智化”突破创新。
01 探索融合,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与科研范式创新
推进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叉 ( AI for Science) ,鼓励各学科探索融合场景,大力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推动科研范式创新。
“数智人”示意模型
以建设“数智人大学”为目标 ,推动数智人的方法、技术、应用等通用理论体系的形成,用文理工大跨度交叉、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方式,建立数智人的关键技术标准,打造数智人的标准化应用与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智化”评价治理体系,逐步研发形成世界一流的“数智人”理论和技术方案。
研制教育大模型“
EduChat”
。
结合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优势,构建大模型综合教育能力评测框架,研制开发了我国首个面向教育的领域大语言模型EduChat。Nature科普栏目Feature探讨大模型对教育的变革和影响时,将EduChat作为一个代表性案例进行介绍。
研制化学领域大模型“ChemGPT1.0”。 通过深入研究化学性质数据库、创新性引入物理描述符以及全新泛函CF22D的开发,成功构建了化学领域大模型ChemGPT 1.0。该大模型成功实现了高质量化学对话数据集的构建、化合物逆合成数据库的创设以及对话模型和逆合成模型的创新,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分子智造提供了新工具。
“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发布
研制中医药大模型“数智岐黄”。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中医典籍及1000多本古籍和中医药文献为核心数据基础,实现中医药领域知识智能问答、健康咨询、中医药知识图谱动态交互功能,助力中医药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临床辅助诊疗和中医养生保健,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开展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创意写作。 通过前期提示词、后期情节线索控制的人机协同模式,突破当下通用大模型万字文本的技术瓶颈,完成了百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写作。将继续推进提示词工程,搭建面向通用大模型的叙事类型数据库,形成创意写作行业模型。
02 固本强基,深化数据治理、推进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建设
数据治理全面发力,多路径落地见效。
研发“支点”数据治理自服务平台 ,提供数据分析、看板发布、权限控制等自服务功能,在各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据分析看板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为推动一线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推进学校关键指标数据治理、强化学校师生身份数据治理、完善学校机构岗位数据治理、建设面向学院治理的数据采集平台,数据治理全方位向前推进。
全面升级“随师办”移动端平台
全面升级 “ 随师办” 移 动端平台,推进移动端一网通办建设。 深入梳理与分析了共137个移动端应用和功能链接,整合了相关应用,制作出针对教职工和学生的两个全新版本的“随师办”门户。
新版门户实现了对学校微信服务平台各功能性应用的全覆盖,新增面向用户的智能推荐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显著提升了移动端用户体验,有效推进了移动端一网通办的建设进程。
全面升级公共数据库
全面升级 公共数据库 ,建设面向用户视角的“待办中心”“服务中心”。 完成“待办中心”“数字化校历和课表”“院系学术讲座汇聚”研发,升级“服务中心”“校内公告”,实现了待办事项纳管能力的有效提升,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定位更快捷、管理更有效,校内公告发布更精准、规范。打造了更便捷、更智能、更友好和更开放的智能融合门户。
人脸识别的多种应用场景
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服务持续优化升级。 构建了校园5G专网,师生可以在自助开通后,在全国各地随时随地自动认证并接入校园网络。
新增 WebVPN 服务,已覆盖326个电子资源,为师生远程访问图书馆资源提供便利。拓展基于新校园卡平台的服务应用,完善相关制度。人脸识别的多种应用场景,人脸门禁、人脸消费以及卡码脸三合一的自助点餐终端、菜品识别餐台、称重餐台已经平稳运行。继续优化门禁应用场景,分片分区实现扫码开门功能。升级当前的预付费电控系统,全面实现物联网电控。
03 整合融通,结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打造人才培养数智链
2023年,立项建设7门在线开放课程、24门大夏学堂优质示范课程、1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内培育课程。
新增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立项建设4个校级虚拟教研室。将示范性新形态教材纳入校精品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建设类别,加大经费投入。
搭建教与学数据集成平台,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建成 教学状态数据综合分析管理平台 ,以大屏可视化方式对教学相关核心指标进行展示、对比和预警,形成学校、学院、专业三级年度数据分析报告,辅助学校开展教学审核评估、师范专业认证、工程认证和新文科专业认证等相关工作,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数据依据,全面加强学校教学质量监测。
运用新技术平台手段,结合教育教学和学习成长发展规律,打造 “第二课堂”数智链 ,贯穿成长发展全过程、实现个性化记录和评价,通过伴随交互,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发展的自主性。
“第二课堂”学生成长档案平台 围绕学生思想素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美育实践、全球胜任力、生涯发展、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模块活动,结合各类数据进行学生群像描绘,特别是对“奋进群体”“学霸群体”“新生群体”等画像,帮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准确把握学生综合表现动态,及时有效地关注不同学生群体,并提供学业发展和素养达成等方面的精准指导。
来源| 信息化治理办公室、科技处、文科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 邓安之、吴潇岚 编审|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