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数字是对发展状况的反映,无论未来高教信息化如何发展,有一个理念需一再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回到教育本身,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相结合,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回过头来看,高等教育信息化这十年的发展成效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所描画的规划目标,基本吻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式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里,我们将依托十年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2015,2020)》中的相关数据,对高校信息化体制机制、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体系保障、应用与数据、信息化支撑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等方面的十年发展情况展开回顾。
信息化体制机制保障的重要性得到高校普遍认同
十年来高校信息化的机制体制保障工作得以全方位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学校领导逐渐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根据《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2020))显示,超过98%的高校由校级领导担任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管领导,其中,正校级领导大概占到三分之一。“说实话,这在十年前,对于很多学校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但今天我们已经实现。‘领导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信息化更好地发展。”宋式斌表示,这十年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校园数字化、信息化上升到学校战略层面,并将通过信息化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作为重点工作。
此外,对信息化的重视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对人财物的投入。在此方面,高校的投入,十年发展中可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多”的变化。
在资金的投入上看,《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2011))的调查虽然没有提供明确的数据,但提到资金被广泛认为是困扰校园网发展的首要因素。而在2015年的调研里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仅有不到4%的高校认为自身教育信息化经费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2012~2015年间,高校对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得到了一个跃升。
从2015年到2020年的经费投入来看,2020年更是在2015年的基础上得到大幅增长。《报告》(2020)数据显示,高校平均年度信息化经费达1056万,比2015年的591万元高了几乎一倍,师生人均信息化经费增加翻了近两番,从2015年的229元上升至875元(图1)。通过经费投入情况分析,足以说明学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普遍重视。
图1 师生人均信息化经费
比较全国各省市高校信息化情况(表1),大致可以得出经费投入与信息化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经费投入越高的地区,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北上广、双一流高校聚集较多的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表1 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量化与信息化经费投入曲线
在信息化队伍的投入上,2011年的调研显示,还有11%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而从2015年的数据看到,几乎所有学校都已建立相关信息化部门。信息化部门10人以下的学校,在2011年的数据是57%之多,而2015年的相关数据为21%。
从2015年到2020年,师生每万人对应的信息化全职人员数量从9.4人上升到11人,人员投入的加大再次印证了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信息化队伍建设日趋成熟,也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但总体来看,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信息化队伍的规模仍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一直被视为高教信息化发展的痛点。不过比较之下,对于运维等基础服务方面,外包队伍的补充越来越得到高校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压力。
总体而言,高校信息化经过十年的推进,在体制机制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领导普遍重视,信息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支点;经费投入比例增大,人员队伍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逐渐趋于完善;管理职能逐渐体现价值;计划执行渐有保障。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人力投入仍然不足,这一点同国外高校相比可见一斑;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高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不仅与资金投入挂钩,更与信息化发展理念直接相关;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管理制度有短板;部门设置有缺漏;执行力要完善。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守正创新阶段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十年在多个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从校园网来看,这里我们选取人均出口带宽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师生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网速的快慢,这会为其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比较2015年和2020年《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校均出口带宽,从5315M升至6078M,人均出口带宽从0.21M升至0.64M(图2),提升3倍,且各类高校间差距逐渐缩小,可见高校网络运行成效显著。
图2 人均出口带宽
这十年间,正是移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十年。高校的无线建设也有了大跨步的发展。比较2015、2020两个节点的数据,可以看到,每百人无线AP数达到1000以上的占比,从2015年的6.28%升至2020年的28.07%(图3),增幅明显。《报告》(2020)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全部高校每百人无线AP数已达18个。而且,无线建设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从最初的会议室、教室等地方已经逐步扩展到宿舍、办公区等地方,从而让师生有了更好的用网体验。
图3 无线AP数1000以上占比
此外,IPv6的部署成为重点亮点。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2018年,教育系统发布推动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整个领域的IPv6建设。2020年数据显示(表2),IPv6应用服务整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高校已提供IPv6服务。但各类高校间提供IPv6应用服务数量差距较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提供IPv6应用服务数量接近全部高校均数的10倍,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所提供服务也接近全部高校均数的4倍。
表2 IPv6应用服务情况分析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从2018年开始,5G、智慧教室等建设开始受到高校关注。伴随国家“新基建”政策的落实,未来,高校在校园基础设施层面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多以新技术的应用为主,比如近来为高校所关注的全光网建设等等,可能会让未来十年的基础设施有一个质的改变。
另一方面,十年间,在基础设施层面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于,完成了对“云”从理念认识到广泛运用的转变。早在2008年,“云”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进而引起一波虚拟服务器的应用。直到现在,在数据中心实施服务器虚拟化、部署私有云管理平台,已经成为各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共识。
虚拟服务器数量的上升,意味着物理服务器数量的下降。根据《报告》(2020)数据显示,物理服务器数量均值为68台,虚拟服务器数量均值为146台,虚拟服务器的数量是物理服务器数量的一倍之多。一种理念的变化,引发技术的变化,此消彼长,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外界的变化,才能做出比较前瞻的反应和选择。
可以预见,随着高校信息化业务的细化,虚拟服务器的需求和应用会持续走高。宋式斌提到,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年时学校大约有200台虚拟服务器,而目前的数量已增至1200台左右。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完善
网络安全是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十年中在机制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成为网络安全工作发展的标志性事件。随后,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更名为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进一步凸显对网络安全职能的加强。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纷纷加强对高校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陆续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宣传部、信息办分别负责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凸显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网络安全工作是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信息化的底线工作。在这十年中,高校对国家及上级部门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要求普遍落实到位,大多数高校制定了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并配备了专职网络安全人员。
十年间,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备。在学校层面,《报告》(2015)表示,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还需尽快完善,安全制度的种类不够细化;《报告》(2020)提出,当前对于网络安全的保障制度更加细分,包括网络安全管理办法(95%)、信息发布管理办法(80%)、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办法(44%)等多个方向。此外,自2017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助力高校网络安全体系化进展。
此外,从“十三五”开始,高校对数据安全的关注程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与数据本身的极大丰富和完善分不开,也和人们对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有关。
除技术外,师生网络安全素养也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宣扬下得以提升。但整体而言,高校网络安全防护在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方面还相对薄弱。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应用与数据成为主要发力点
这十年,数据成为高教信息化的重点关键词。数据治理是高校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信息化部门强化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在2015年之前,高教信息化对数据治理鲜有提及,到2016年以后,数据治理成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关键词,并越来越重要。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清楚数据很宝贵很重要,而且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大量“人事物”数据,但如果不对这些数据进行治理,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数据资产,也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然而,如何有效治理?数据治理之路如何进行?成为大家面临的共性问题。
针对数据治理,《报告》(2020)单独形成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已经有超过50%的高校制定了学校数据管理办法及应用规范,这表明已有过半高校在数据管理的规范化上具有一定水平。基于数据开展的应用和分析,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和学习评价等方面,教学质量评价类应用覆盖了80%的高校,类似于一站式服务等应用超过了50%。
但总体来看,高校的数据治理工作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高校的数据集中都尚未完成,数据治理更是无从谈起;高校的数据治理模式、体系尚未清晰,相关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这仍将是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工作。
此外,这十年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一站式服务类的建设。根据调研,此类真正“让数据多跑腿,让师生少跑腿”的便民应用,在十年前的高校信息化统计中并未出现,而《报告》(2020)显示,一站式服务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的建设占比已分别高达95%和92%,成为十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好”的建设典范。
基于信息技术的 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雏形出现
这十年,高教信息化对于教学的支撑,有着非常大的进展。这可能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慕课的发展。慕课从2013年进入中国,国内高校纷纷参与其中,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在线学习资源。第二,疫情对在线学习从形式到理念的倒逼。疫情使得在线学习真正开始大规模使用,从网络到平台,再到教学方式,都在大规模实践中不断得到进化完善。
《报告》(2020)数据显示,高校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率高达93%,但实际支持课程数占比仅39%,建设率与课程支持率相差较大。考虑到2020年已经处于疫情背景之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校大部分采用了诸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商业产品。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思考:高校如何在自建平台和商业平台中进行选择,高校的信息化如何与社会的信息化进行融合、合作与补充?
在这十年中,信息化对教学的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智慧教室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推动着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学习环境持续优化、平台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政策支持力度显著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目前还处于从大规模建设迈向深层次应用的转型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流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效能,仍然是目前面临的现实难题。
《报告》(2020)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其中几点特别反映在了可量化的数据之中,如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员投入亟需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全覆盖尚未形成,数据支持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期盼未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此方面的工作能够得到极大改进。
同时,有一个理念值得一再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回到教育本身,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相结合,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师生为中心,充分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在此基础上,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高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