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记我校优秀国际留学生曾达、泽凯
在知识的殿堂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校园,满怀热忱,开启了一段别样的求学之旅;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却怀揣着同样的梦想——用所学专业致力于家乡的农业发展;他们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用优异的成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搭建起中外合作的桥梁,他们就是我校的优秀国际留学生。Zenda Tinashe(中文名曾达)和Zakeyeldinn Eltayeb Abobaker Khalid(中文名泽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为家乡的农业添砖加瓦,也为我校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愿作黄金种 助力中非路
曾达来自津巴布韦。2015年至2020年在我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玉米育种专家段会军教授,2022年至2024年在我校农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达说,自己愿作一粒金灿灿的玉米种子,助力中非科技创新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中非友谊之路。
段会军教授对师生相遇的过程仍历历在目。他说那次留学生硕士班集体去实验站观摩实验展示,曾达身为班长,展现出了较强的领导力和责任心,积极做好学校和班级成员间的桥梁,这些深深触动了段会军教授,询问曾达是否愿意深耕玉米育种专业。师生一拍即和,由此长达九年的师生之缘开始。
在刚开始接触生理和分子实验时,曾达由于语言不通和基础薄弱在实验上面临层层阻碍,曾经历过多次努力而毫无实验进展。但他不气馁,努力学习中文,认真钻研实验方法,此外他还积极投身于田间授粉工作,了解学习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和玉米授粉方法,真正做到了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两不误,既脚踏实地不辞辛劳的工作于田间授粉,又认真完成科研任务,勤奋而刻苦。
穿越赤道,自北而南,便是曾达的祖国,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津巴布韦,耕地广阔,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气候温和、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玉米生长。即便如此,近年来津巴布韦粮食产量下降,面临粮食短缺困境。曾达深刻认识到粮食危机为本国和世界人民所带来的苦难。玉米是津巴布韦主要粮食作物,“研发新品种,增加产量,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是曾达将玉米育种作为研究方向的初心所在。
曾达自2015年起在我校农学院攻读硕士,一直深耕玉米育种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领域,通过与团队成员共同筛选候选基因,玉米中鉴定了几个关键候选干旱胁迫反应基因,目前正在表征这些基因在干旱反应中的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例如,确定玉米保绿、气孔闭合、细胞重塑和根系相关特性等关键基因。这些研究旨在为培育具有耐旱性和可持续更高产量的生物育种提供有利的基因资源。近五年,我校玉米育种团队选育出20余个玉米新品种。“中国无论是科技、教育还是硬件设备都较为发达,在中国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同事进行跨学科交流,利用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提高试验效率。这就是为什么我毅然放弃祖国高薪工作,宁愿忍受与家人分离的艰辛,坚持从津巴布韦来到中国做博士后研究的原因”。曾达最宏伟的梦想,是研发出适合自己国家土壤条件的玉米种子,并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助力津巴布韦乃至整个非洲玉米大幅度增产。
提起曾达2022年返校作进站博士后,段会军教授感慨颇深。他说当时曾达想继续到中国做科研,他便积极向学校提出申请。由于时期特殊,曾达返程漫长而曲折。“段教授为我的成长付出很多努力,比如提前安排好住所以及所有实验所需材料,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能够全力投身科研”。曾达对段会军教授由衷地感激。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达在旅程中就写出一篇SCI综述论文,并发表在知名国际期刊上。在校期间,曾达共发表科技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22篇,中文省级以上期刊论文6篇;参编专著1部;先后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2019年5月荣获“河北农业大学最佳SCI学术论文奖”,2023年11月荣获保定故事体验官奖,并受邀参加保定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相关活动。
秋风乍起时,“目及之处泛黄黄,绿叶葱葱已谷粮”。玉米自古就有“黄金如玉米如珠”的美誉。曾达,这粒金灿灿的种子,将自己播种在“一带一路”的广袤田野,抽青发芽,茁壮挺拔,践行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携手科技创新的历程,助力双方共建友谊之桥。
守望十六载 颗粒归仓
泽凯来自苏丹,2008年5月第一次来中国,参加我校承办的“旱地种植技术培训班”。在这次培训中,我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一代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6年9月,他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回到我校(在这之前他在苏丹已经获得玉米育种硕士学位),专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主研玉米推广方向。在此期间,泽凯与多家农业公司取得联系,并在河北省保定、邯郸、石家庄、张家口等不同城市的种业公司开展调研。泽凯建议公司把种业发展到非洲,特别是苏丹。武汉的农业集团提供了一些杂交玉米种子样品在苏丹进行试验,山东华硕农业公司向苏丹出口了温室设备,通过土耳其的种业公司,泽凯开始尝试在苏丹试种我国的玉米品种,并教授当地农民玉米种植技术。
玉米在苏丹是一种新型作物,营养丰富,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在苏丹喀土穆州不同的农民社团和苏丹现代农业DAL公司的带领下,向大约450名农民传授玉米种植技术,总种植面积约为155.5公顷。但苏丹干燥炎热的天气不适合玉米种植。推广期间,泽凯意识到昂贵的设备和天然的气候条件,使玉米种植在苏丹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推广。于是,泽凯决定另辟蹊径。
为了继续深造,用丰厚的知识、专业的技术和更广泛的途径造福苏丹人民,泽凯回到我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常金华教授,研究“粒米可安天下计,朱颜压过贵妃容”的高粱。苏丹的气候非常适合高粱的生长,高粱作为苏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品种可以实现高产,泽凯目标明确,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筛选出适宜苏丹种植的高粱品种和种植技术。
泽凯在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植物育种的新技术学习和现代方法,这项新技术将在苏丹应用于高粱作物和向日葵等有倒伏问题的作物。在博士期间,由于疫情原因,他返回苏丹,并积极致力于非洲重大的农业计划——Gazer计划,即:调研高粱种植和用作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的情况,以及苏丹中部灌溉部门农民依赖高粱种植的原因。2022年,泽凯返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性状的比较分析,筛选出了产量高、品质好的高粱品种,但由于该品种茎秆有些高,遇到大风容易倒伏,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探索控制高粱株高的技术,通过对不同生长激素及其适宜浓度的研究,2024年,泽凯成功获得了既能降低高粱株高,又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处理技术,通过此技术开发的中国高粱新品种样品在苏丹试种表现非常好。
目前,泽凯已顺利毕业,被河北孟极商贸有限公司正式录用。未来,泽凯将积极推动苏丹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也将持续推进河北农业大学与苏丹的大学更深入的科技创新合作。
作者:国际合作处 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