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3000+
  • 产品3000+
  • 服务3000+
  • 厂商3000+
  • 用户3000+
  • 数字化疑难问题
    大家一起去解决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登录查询教育数字化知识信息

打开微信扫一扫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资讯

共计40156条
首页 资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高校后勤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高校后勤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的通知

沪教委后〔2023〕4号


各高等学校:

现将《上海高校后勤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高校后勤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2月12日

 


上海高校后勤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精神,落实《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全方位赋能“十四五”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校在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大多数高校已拥有涉及部分后勤业务的信息系统,不少高校已建立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后勤信息化与校园整体信息化建设日益融合,后勤信息化应用的便捷度和友好度大幅提升。上海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大融合”“大支撑”“大服务”的格局初步形成,从碎片化建设逐步向整体性、系统性转变,从面向后勤管理功能向面向师生服务功能转变,从数据孤岛化向数据融通交互转变。

为进一步满足师生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学校后勤保障必须加快推进观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完善,以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实现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提升学校后勤服务能级,提高供给的韧性和适配性,积极构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更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为师生提供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美好校园生活。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在上海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后勤特色、利用技术赋能,围绕师生对学校后勤保障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全面推进后勤数字化转型,努力构建现代化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服务育人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大力开展后勤服务新场景下的育人实践工作。

(二)技术赋能、科学标准

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新技术与学校后勤现代化的融合创新,推动校园公共服务形态的转型升级,提升校园公共服务治理能力,以数字化支撑校园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共融共享、生态重构

坚持创新引领,深刻认识校园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面向新场景和新需求的转型趋势,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场景重组、理念重塑,积极对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实现外部多级联动、校内融通交互共享格局。

(四)安全稳妥、统筹兼顾

坚持安全发展观,立足高校公益性属性,内外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稳定运行。以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确保高校后勤保障普惠性、公益性、公平性。

四、主要目标

响应新时代师生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新需求,创新协同机制,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上海高校后勤现代化改革的新场景、新生态、新体系、新模式。践行多元参与、共融共通、灵活高效、高度统一的数字化后勤新发展理念,实现校园生活环境服务保障全面升级、智能感知采集全面形成、师生服务能级全面优化、数据治理能力全面增强,让师生获得感成色更足,校园治理水平更高,推进上海高校后勤更高质量发展。

五、行动举措

(一)适应高校新生态,探索管理机制加快改革速度

顺应数字化转型改革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后勤管理体制,调整部门功能定位与职能,对下设机构进行业务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适应时代的新型管理和协同机制,建立有效的校内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高度响应、相辅相成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积极引进适合师生需求的外部资源,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响应师生新需求,创新服务应用提高服务精度

充分重视师生校园服务需求,梳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后勤应用服务场景,整合资源夯实数字基座,搭建高校后勤服务插件式应用平台,把业务应用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校园后勤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丰富师生多终端应用访问方式,加强内容建设和运营维护。在校园餐饮、宿舍、教室、公共空间等传统场景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探索节能降耗、共享空间、商业零售等新场景的应用深化,挖掘上海高校后勤餐饮、物业和社区等领域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标准化应用模块,以点带面推广深化。积极对接校园其他业务部门,提升场景发现和规划能力,贯通跨部门服务的应用,重构业务流程,完成校园事务“一网通办”,将后勤部门的应用融入校园整体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灵活配置,快速响应,为师生员工提供精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数字孪生”校园应用服务保障体系。

(三)探索服务新模式,多维度多角色延伸服务温度

深入研判校园导览、招生咨询、消费支付、迎新接待和校园返校等新型校园服务场景中的分类人群需求,与学校各部门打造基于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园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身份数据和业务数据共享互联,完善不同服务对象的权限管理层级,提供相适应可配置的后勤管理应用,延伸后勤服务保障范围,让校园后勤数字化成为一张带有温度的校园新名片,提升人群感知度和社会美誉度。

(四)完善智能新基建,智能物联感知增加采集密度

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新基建,围绕学生基本生活需求,推动完善校园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对标“新基建”和“未来学校”,结合5G+智慧校园建设,在各类基础建设中增加智能物联感知采集设备,形成伴随式、无感知、守伦理、保安全的校园数据采集模式,实现数据汇聚交互。特别是在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等场景的优化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能耗、智能控制、安防识别等需求,通过增加数据采集设备密度提高校园运行管理的精细度,实时精准地做好校园运行状态监测与管理。不断提升生活和安防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适度超前的学生公寓、智能快递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校园智慧服务综合体等新基建项目。围绕校园人员数字化管理方案制定,持续推进高校智慧安防体系建设,通过全市高校安防视频联网,建立健全上海高校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做到校园内人员动态“四清”,轨迹可查。支持推动一批校园技防系统基础建设、智能应用、育人管理等示范项目。

(五)立足“双碳”新挑战,数字生态校园实现节能广度

结合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双碳”工作要求,以“绿色学校”建设为抓手,做好新能源发电、节能技改工作,探索多能互补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利用,鼓励学校或集中连片学校开展分布式能源中心试点建设。构建校园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通过建设数字化垃圾分类考评体系,实现动态监测、实时联动。大力推进标准化餐厅建设,加强学生食堂精细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推动校园餐食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成本可控,降低食材损耗率。推进学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预约使用信息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综合智慧能源中心和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提升学校节能环保统筹管理水平,开展学校建筑能效对标研究和线上实时评价试点工作。推进学校“双碳”示范区和大型建筑绿色运营模式试点建设,让师生感受绿色科技、绿色运营理念。

(六)建全后勤新标准,深化数据驱动提升治理准度

推进上海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着力建设后勤管理制度规范体系,社会组织配合做好后勤管理、建设服务标准体系及相应配套的评估、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标准化,汇聚对高校后勤改革有价值的发展数据,促进数据有序流通。依托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挖掘、预测,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后勤管理与科学决策,及时调整服务方向,满足师生的需求变化,提高服务质效。以上海学校后勤综合管理平台为数据汇集点,不断提高科学预测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食堂运行、节能环保、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实现市、校、院多级动态监测,提高后勤运行效率和安全风险系数。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清单,打造数据共享开放平台,通过高频常态后勤业务应用积累可信、准确、标准数据底座,支撑后勤现代化改革的治理精准度。

(七)形成对接新联动,市校开放共享加大融合力度

通过标准化建设,贯通、联结、整合校园各类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多校、市、校数据联动机制。学校后勤部门应积极参与校园数字化转型融合,为学校提供优质、标准、实时的接口,做到业务融合、功能融合和数据融合。各高校要做好对接上海市学校后勤综合管理平台的标准接口准备,聚焦节能环保、能源管理、防灾减灾、校园运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等重点领域,实现学校关键运行数据监测。加强互感互知、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技术应用,完善和提升信息化支撑校园精细化管理、平稳运行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机制和能力。上海市学校后勤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与市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互和公共数据共享,为高校提供数据共享和应用融通服务。积极向校内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形成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创新合作机制,为校园后勤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活力和动力,构建校内校外和市级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八)构建协同新格局,高效保障响应把握维稳高度

面对公共卫生、防汛防台、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突发事件时,通过完善数字化支撑能力,提升校园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能级,加快反应速度,加强统筹力度,提升保障精度。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有序精准调度、提升资源统筹效度,实现校际统筹、资源共享。鼓励高校梳理自身特色,建设符合实际的校园综合应急管理系统、运行监控平台,明确高校稳定责任主体,建立动态更新的校园物资数据库,探索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校园安全隐患预测和预警通报机制,通过数字化实现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校区联动管理。做好应急管理预案、风险等级预知,形成快速响应机制和高度协同合力,助力现代化平安校园建设。

(九)建设队伍新高地,增强信息素养加快培养进度

组织开展学校管理部门、校方主管领导、第三方运维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培养,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后勤管理队伍。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学习培训,提升后勤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着力提高后勤队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后勤管理队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展理念、规划设计、组织实施、需求梳理的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为高校食品安全、公寓管理、垃圾分类等条线的校园后勤基层员工提供专业化线上学习和模拟实操培训,提升基层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化素养。结合校情实际,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专业数字化支持服务队伍,配备必要的懂技术、懂业务、专业化的监管队伍。依托校园生态文明志愿体系和大学生平安志愿体系,积极开展学校后勤信息化服务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十)开拓育人新场景,线上线下结合推进育人深度

充分依托和融入“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格局,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细化后勤领域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等,规范后勤劳动教育课程,创新校内劳动实践,发挥后勤的综合育人功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共通的劳动教育场景,通过打造育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后勤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推动服务育人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教学课程,鼓励创新服务育人的参与形式,匹配线上服务育人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发挥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上活动平台传播广、频度高的特点,提高覆盖能级。通过构建线上服务育人教学资源平台,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服务育人场景线上化,打造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虚实融合泛在化后勤育人课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保障,创新协同机制

健全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工作组织领导架构,明确市、校的工作职责、定位和任务,完善相应的决策、议事和人事机制。做好规划政策衔接,确保规划整体性。完善推进市、校两级资源共享和数据对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和市校交互。

(二)完善投入支撑,夯实基础保障

加大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经费支持力度,形成相对持续稳定、与师生需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后勤信息化经费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基建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夯实数据采集能力,为数据治理提供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

(三)优化标准制定,健全评估体系

支持和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完善后勤现代化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形成常态化、全覆盖的建设报告发布机制。建设符合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实际的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标准体系,贯彻推广相关标准规范,保障后勤数字化转型发展。

(四)鼓励多元参与,加强协同联动

通过实现资源统筹和多元参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校园公共服务保障新生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专家的作用,面向校园新问题进行多元参与、统筹协调,形成联通联动的后勤数字化转型工作模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2月16日印发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微信公众号

咨询顾问

Copyright@2024 EduDigital123.COM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001 京ICP备20240426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