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3000+
  • 产品3000+
  • 服务3000+
  • 厂商3000+
  • 用户3000+
  • 数字化疑难问题
    大家一起去解决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登录查询教育数字化知识信息

打开微信扫一扫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资讯

共计40156条
首页 资讯 广西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广西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抓住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增添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根据《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数字广西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着力补齐短板、紧抓资源建设、加快推进应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短板,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个”突破。一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攻坚任务取得突破。完成学校联网攻坚任务,全区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实现全覆盖,班级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为97%,师生用计算机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普及。二是教育专网建设取得突破。自治区统筹推进广西教育网建设,教育骨干网实现双环贯通,为教育教学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网络支撑。   聚焦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取得“两个”进展。一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向农村地区覆盖,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普惠共享。实施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项目,为全区中小学提供数字教材及优质资源,初步构建全区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和服务体系。二是统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市县“三个课堂”规模化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初步建立。   聚焦应用,紧抓“三个”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二是深入实施“双师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互联网+”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三是以应用活动为抓手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等应用活动,搭建互学互鉴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凸显,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进入“十四五”,面对广西教育提质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诸多任务和挑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国家要求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与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升,建设标准及保障水平较低,数字校园亟待普及,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二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兜底的基础性教育资源供给有限,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教学需求。三是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亟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仍处于浅层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够,对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赋能不足。四是“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亟待建设。业务系统的数字基座尚未建设,系统缺乏整合、数据孤岛普遍,教育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尚未形成协同服务能力。“十四五”时期,是广西教育提质振兴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体系深层次、系统性、全方位变革创新,促进广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自治区十二届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央《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意见》、《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为目标,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统筹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引领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广西教育提质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服务发展。立足广西教育发展实际,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求,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立足教育发展重点难点,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业务协同,强化自治区、市县、学校一体化建设、整体推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加快实现转段升级。鼓励先行先试,聚焦育人模式转变、教育治理转型、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评价改革等关键环节,力争率先突破形成融合创新示范。   融合创新、数字赋能。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治理和教育教学各环节,培育典型教育应用场景和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教育供给,创新教与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开放共享、协同发展。推进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育融合发展,推动平台、资源、数据开放共享,构建政府统筹引导、企业竞争参与、学校购买服务的数字化应用开放型发展格局,培育形成多元化的数字化教育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教育领域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更加深入,高质量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教育新基建取得重大进展,“云网端数安”建设和应用全面推进,基本实现“332”发展目标。3个“一”,即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以“桂教云”提供集约、高效的云基础服务能力,以“桂教网”构建绿色、安全的教育网络环境,以“桂教通”一体化平台全面支撑各级各类教育应用和服务;3个“大”,即“大数据、大资源、大应用”全面支撑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数据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教育应用服务体系持续拓展;2个“全面”,即数字校园全面普及,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取得明显进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入中西部地区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云网融合,夯实信息网络基础条件。   建设广西教育网。建设由骨干网、市县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组成的广西教育网(“桂教网”),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显著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接入条件,基本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实现网络地址、域名和教育用户的统一管理,加强教育网统一监测、统一防护,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快速稳定的教育专用网络服务,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持续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建设壮美广西·教育云。依托壮美广西·政务云,通过混合云模式建设“桂教云”基础设施,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统一规范管理的基础教育云服务,满足各级各类用户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共性需求。推进云网一体化建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选用云服务,逐步推动教育教学、校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业务上云,面向师生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二)打造数字基座,构建平台能力支撑体系。   打造教育数字基座。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原则,自治区统筹建设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桂教通”一体化平台,推行“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强化平台在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学习支持、监测评价、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应用服务。建设六大能力中枢,即组织中枢、数据中枢、应用中枢、业务中枢、资源中枢、物联中枢等应用支撑体系,打造教育数字基座,促进中枢、平台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实现各级各类应用系统联接和复用。推动教育用户实名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逐步实现一人一号、单点登录、一次认证、全区通行。   推动平台开放协同。持续优化整合各类业务系统,建设通用业务服务平台,有效支撑业务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探索建立“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教、学、管、评、研、训等教育应用建设。鼓励市县和学校基于数字基座,探索“基础应用”+“特色应用”的应用模式,以购买应用服务替代信息系统建设,赋能各类教育应用创新发展。建立开放应用接口体系,支持各方主体提供通用化的教育云应用,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应用服务体系,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生态。   (三)推动共建共享,提高优质资源供给能力。   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大政府对基础性数字资源的供给力度,持续优化教育专用资源。整合汇聚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社会优质资源,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健全数字资源评价准入、共享汇聚机制,构建多元共建、开放共享、优质普惠的数字资源供给模式。推动教育资源中枢建设和资源汇聚管理,建设数字资源搜索引擎,通过平台模式为师生提供海量的优质资源和精准的资源服务,不断提升优质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和效益。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和完善“八桂教学通”, 持续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通过“空中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推进广西中小学云课堂建设,鼓励“名师”“名校”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名师名校优质课教学资源库。   推进体系化和特色化资源建设。以课程化资源为主体,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基于课程标准的全学科、全学段知识图谱,推动碎片式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转向体系化的“互联网+”课程共建共享。引导区域特色资源、校本资源建设和共享。支持开发乡村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自主学习等数字资源。鼓励开发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新型资源,满足师生教与学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支持高校和职业学校加快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等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到2025年,建成90门左右自治区一流线上本科课程和100门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   (四)坚持统筹推进,加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夯实数字校园基础设施能力。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终端配备,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普及且持续迭代更新,按需配备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的视频交互系统等设备,支撑在线学习和家校互动。鼓励探索个人学习终端应用的普及模式,支撑网络条件下个性化的教与学。落实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促进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有机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构建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等多种形式的融合网络,推进5G应用进校园。加快校园环境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慧型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设施,为学校高效教学、精准治理和便捷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提升学校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基于“桂教通”平台构建区域中小学数字校园基座,探索和形成一批基于基座的支撑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应用。高校和职业学校要结合业务需求积极推进新技术创新应用,使信息化全面支撑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校园生活等业务。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构建数据融合、互通共享、管理和服务业务系统集成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服务平台,支持学校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到2025年,培育建设300所数字(智慧)校园示范校。   (五)利用数字赋能,支撑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育人效能,推进常态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探索“互联网+”、“智能+”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教育全过程、全要素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构建师生数字档案,为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提供精准指引和指导。到2025年,培育30个左右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市县和100所中小学校创建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校,探索形成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示范引领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   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建立健全“三个课堂”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组建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推动各地以“联校网教”形式集中开展教学应用实践和教研,探索构建区域特色应用模式和网络研修模式。加大专递课堂应用指导力度,推进专递课堂应用校本研修,优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缺少师资、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课程的问题。到2025年,以提高边境地区和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培育创建200个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   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集成。依托“桂教通”平台,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学校、教师、适龄学生教学、管理与服务应用的主要入口。普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一站式在线服务,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推动学校、师生常态化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持续优化和完善空间服务能力,加快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在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教育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等方面的服务集成,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   建立健全在线教育服务机制。落实国家中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鼓励学校和教师规范开发在线课程并提供优质在线服务,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体验。探索中小学教师开展在线支教和在线辅导等服务模式,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辅导的补偿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在线教育的积极性。推广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逐步建立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学习服务、教学评价和迭代发展的新机制,服务“双减”,推动在线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六)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规范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梳理教育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现状,摸清教育数据底数,建立完善教育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图谱,形成动态更新的教育数据清单和需求清单。建立教育数据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数据标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处理、开放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形成教师、学生、学校组织机构等权威数据源。依托“桂教通”一体化平台,推动教育数据有序流动,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探索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数据伴随式采集,通过常态化业务应用促进数据动态更新,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推动实现“一数一源”。探索推行数据责任官制度,强化落实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责任和安全责任。   推动业务驱动的教育数据治理。建立数据治理机制,以“设施统建、平台共用、数据共治、服务共生”为原则,以支撑教育事业数据统计和教育评价为牵引,推动教育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统一的教育数据管理服务平台,集成数据汇聚、数据处理、数据清洗、数据探查、数据交换等多种工具,统一数据接口和调用规则,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数据治理需要。开展数据治理和应用,实现全区教育数据的多源异构汇聚与普遍治理,确保数据质量可使用、数据状态可感知,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大数据仓,加强数据平台对多业务协同的支撑,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全域数据管理能力建设,提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为数据治理提供能力保障。   提升数据驱动的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在教育事业数据统计、教育评价、教育督导、数字档案等典型应用场景的数据服务融合创新,推动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以数据驱动优化创新教育管理和服务流程,提高网上办事比例,用数据流动实现减环节、减证明、省时间的“一网通办”,尤其是逐步推动身份认证、学籍学历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的网络互认,“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积极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进教育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促进数据的开发利用,支撑教育决策和管理。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七)提升信息素养,支撑信息时代师生发展。   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机制。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双核要素”。 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提高教师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基础能力,强化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技术支持人员服务能力和学科教研员教学研究能力专项培训。鼓励开展网络协同研修,重点支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探索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及时开展动态监测。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继续办好广西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评比活动和广西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推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前瞻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教育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编程教育等特色信息科技课程。对接国家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好广西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字技能和素养。   (八)构建防护体系,强化教育系统网络安全。   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考核,健全教育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广西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管理平台,加强教育系统信息资产动态管理。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 要求。推动落实教育系统软件正版化工作。   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依托广西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中心,开展常态化监测和重点专项监测,及时发现、研判和处置网络安全隐患。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点保护个人信息、敏感信息和儿童信息,推动可信教育数字身份与密码应用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教育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演练,提升防护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推行网络安全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提升专业队伍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明确各地各校网信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的主体职责。坚持行政主导,整合电教、教研、装备、师培等多部门专业力量协同推进,加强上下联动、区域统筹和资源共享,提高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能力。各地各校应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立健全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创新推进机制。   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激励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激发学校和师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积极性。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支持开展各类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定期遴选优秀案例,组织举办现场观摩活动等,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加大经费保障。   各地各校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和自有资金,积极稳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大地方财政对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积极争取智慧城市、新基建等专项经费,保障教育新基建项目落地。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探索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运维和支持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使用资费的优惠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供更加适切的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教研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的人员配置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高校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咨询专家库,加强对市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引领与指导。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教育信息化运维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整体推进。   (五)强化考核评估。   加强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评估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对市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估和对学校综合督导评估范围。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发布教育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推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数据化、实时化和常态化,促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工作决策科学、高效、精准。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微信公众号

咨询顾问

Copyright@2024 EduDigital123.COM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001 京ICP备20240426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