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职业教育强省建设步伐,服务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稳步提升,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学生46.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9.7万人,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82.03%、16.57%。实现全省16个州(市)职业教育资源全覆盖,形成了以安宁、嵩明2个滇中职教园区为引领,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15个职教园区协调发展的“双擎多动力”格局,有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4所高职学校进入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行列,66个高职专业被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4所高职学校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级“双高计划”,实现了云南高职教育在全国“第一方阵”站位零的突破。
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成效不断扩大。2717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159种、课程1379门。11所学校入选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7所学校牵头的职教集团(联盟)进入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97所学校进入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有效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
产业人才供给有效,服务发展能力提升。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云南产业有效契合,主动服务和融入产业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双师型”教师占比44.6%,企业师傅1892人,国家级、省级职教师资培训超1.1万人。培养全日制中高职毕业生133.71万人。职业培训年均166万余人次,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力支撑了全省现代产业迭代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日渐明显。
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东部10个职教集团与云南40个职教集团、42所高职、84所中职结对帮扶协作。滇沪联合实施人力资源培训项目10个,完成74个县市区和部分高校各级培训1711人。通过实施贫困专项招生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累计招收建档立卡户学生24.5万人。全省14个州(市)99所中职学校深入开展普职融合试点,招收复学和学业困难初中学生3万余人。
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国际合作成效明显。高职学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纳专业教学标准62个、课程标准381个,境外办学点9个。依托“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积极开展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一批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品牌项目。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云南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具备了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建设职教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之间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没有发挥,质量有待提高。与西部的四川、陕西、重庆及东部发达省市区相比,云南职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从质量到品牌的新发展阶段。全省“十四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202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强省,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成,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给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云南职业教育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全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新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和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强化政策供给和顶层设计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巩固发展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技能型社会,为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夯实“三全”育人根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政府统筹、多元办学。坚持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丰富办学形态,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水平。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迭代升级的产业体系,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调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坚持服务产业、聚焦发展。推动学校结构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三链”有机融合,落实育训并举,服务支撑云南“三个定位”“三张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构建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强省,职业教育成为支撑云南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大幅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二)具体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贯穿培养全过程。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育人育才有机结合。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着力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升级现有职教园区(中心)功能,建设省级职教园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施“双优”“双高”建设,形成以高职为引领,带动区域中职发展,服务州(市)发展定位的新格局。
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渠道更加畅通,多元办学、协同育人格局基本形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特色专业群和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云南支柱产业成效明显,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三教”改革扎实推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多渠道解决职教师资增量提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1+X”证书制度,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职业教育治理效能不断提高。改革职业教育招考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推动校企融合新模式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治理水平。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育训并举进一步落实,为云南“三个定位”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和服务终身学习体系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良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深入推进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云南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指 标 |
2020 年 |
2025 年 |
属性 |
一、办学规模 职业教育本科在校生(万人) 职业教育专科(含高专)在校生(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
0 46.5 69.7 |
1.2 74.9 70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
二、质量提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院校(所)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所) 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院校(所) 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群(个) 省级优质中职学校(所) 省级优质中职专业(个)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 ) |
1 2 0 0 0 0 2 |
2 — 4 3 — 5 5 15 30 50 10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
三 、 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师生比 中等职业教育师生比 “ 双师型 ” 教师占比( % ) |
1:25 1:30 44.6 |
1:18 1:20 60 |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
四 、空间布局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所) 具有高等职业院校州市数 (个) |
0 14 |
2 — 4 16 |
预期性 预期性 |
五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每万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人数(人 / 万人) 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个) 国际职业教育联盟(个) |
10.2 81 8 0 |
11 110 40 1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
四、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育人作用,依托“工匠精神”创新构建校园文化,支持建设高水平学生艺术团。着力提升认知能力,促进职业思维养成,激发创新意识,提升智育水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职业教育获得感。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统筹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
2.系统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全面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着力强化科研育人,扎实推进实践(活动)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紧扣青年特征创新推进网络育人,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切实提高管理育人成效,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积极优化组织育人。以机制建设和文化营造贯穿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育遴选6所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20所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3.加快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思政(德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深入发掘云南本土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德育创新实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职业教育领域 “ 三全育人 ”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培育遴选20所省级 “ 三全育人 ” 典型学校、 10 个省级德育特色案例、 1000 个省级思想政治课(德育)示范课堂、 1000 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省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案例。 思政队伍示范建设。 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求,完善思政政治工作体系,探索思政队伍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培训 300 名中职校长(书记)、 100 名高职校长(书记)。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培训 1000 名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持续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培育遴选 10 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 30 个省级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师研修基地、 100 个省级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创新团队和 30 个省级心理健康标准化建设示范中心,建设一支政治强、人格正的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
(二)构建区域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实施中职“强基”工程,整合区域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稳定中职招生规模,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采取合并、兼并、托管、合作办学或集团化办学等方式,统筹区域内中职和县级职业高中的发展,每县集中力量办好1所示范中职学校。持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加快补齐短板,2025年前实现基本达标。紧扣“三个定位”“三张牌”和州(市)发展定位,着力提升中职办学质量,提高产业所需技能人才供给水平。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发展以“文化知识+专项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特色综合高中。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加大欠发达地区普职融合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中职试办社区学院。
2.强化专科高职教育主体地位
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全面提高云南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为云南“三个定位”“三张牌”和千亿万亿级产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发挥高职学校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改善高职学校办学条件,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类建设“双高”学校和地方特色高职学校。支持高职学校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专业群,聚焦云南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业教育、升学教育、培训教育、创新中心职能为一体的区域技术技能集聚地。畅通人才培养和成才通道,扩大现代服务业、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3.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支持符合条件的“双高”学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稳步提高职教本科在校生规模占比。推进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衔接贯通,为国家和云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4.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聚焦绿色铝硅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种质基因、先进制造、绿色食品等领域,实施“职业教育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行动。支持普通高校扩大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规模,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云南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提升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
(三)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1.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依据区域产业需求和人口结构变化,强化省级统筹,实施职教园区引领工程。深化职业教育园区布局结构调整,与产业同步规划建设云南省职业教育园区。推进17个职教园区(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院校、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契合度,推进以教促产、以产促城,实现校与城、产与教、园区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融合。优化职教园区资源配置,打造集教学、科研、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全面提高职教园区效益,扩大园区影响力和辐射力。
为 解决目前办学条件不足问题和“ 十四五 ”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需求,创新投资建设举措,立足产教融合,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高水平省级职业教育园区。园区建设用地约1万亩,近期建设面积约 200 万平方米,首批入驻 6—8 所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 10 万人,远期在校生规模达到 15 万人。 |
2.优化调整职业学校布局
结合我省区域发展定位和人口结构变化,着眼推动区域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空间布局和层次的优化,重点解决职业学校发展不均衡问题,引导职业学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服务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每县集中力量办好1所示范中职学校。支持发展技工教育,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紧扣产业布局需要和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建设一批高职学校。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4所。重点支持建好现有国家级“双高”学校,启动省级“双优”“双高”建设计划。
省级 “ 双优 ” 建设计划。 实施中职 “ 强基 ” 工程,发挥职教园区(中心)在云南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骨干支撑作用。力争培育遴选 20 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 30 个优质专业、 30 所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和 50 个优质专业。 省级 “ 双高 ” 建设计划。 聚焦云南支柱产业发展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优势专业群,培育遴选 5 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15 个高水平专业群,力争 2—4 所进入国家级“ 双高 ” 建设行列,实现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引领云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3.规范成人继续教育发展
构建和完善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支持更高水平建设云南开放教育。引导职业学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继续做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全省遴选50个行业企业依托职业学校共建示范性职工继续教育基地、100门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四)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围绕云南“三个定位”“三张牌”和州(市)发展定位,动态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挥专业群的支撑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案例等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校企共同研制高质量、匹配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鼓励职业学校特色发展,实施“一校一特”,每所中等职业学校建好3—5个特色专业,每所高等职业学校围绕产业链建好2个特色专业群。遴选一批服务云南“三张牌”发展战略和紧密对接云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
2.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形成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匹配工作流程、实践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贴合云南千亿万亿级产业人才培养。探索基于工作流程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以“1+X”证书制度为引领,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考核。建立健全教材编审选用制度和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定期发布省级规划教材目录。鼓励校企共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行业适用、产业需要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及配套资源。
探索教学团队模块化教学模式,适应生源多元化特点。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应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探索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推广远程协作、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推进省域职业教育标准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和专业课课程标准,强化标准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教师、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省级职业教育标准。按照区域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制订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校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具有鲜明地方产业特色的标准,不断完善省域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4.拓展职业教育区域协作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持续加强与上海、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之间的合作。积极争取部省共建云南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整省推进打造“美丽云南”新时代西部职业教育改革样板工程。加强省内校企、校校合作,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引导区域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建立健全省内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集团结对帮扶机制。
深化 “ 三教 ” 改革,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模块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学生能力本位课堂教学,遴选 30 个职业教育“ 课堂革命 ” 典型案例,建设 100 门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 1000 种校企开发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构建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健全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规划机制。围绕云南“三张牌”、千亿万亿产业、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报告,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服务人才强省战略。以产业需求带动专业发展,以专业优化促进产业发展,做强云南传统优势专业、做精云南战略急需专业、做实新兴专业,形成全省布局合理、协调共生、支撑区域发展的专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以产教融合型城市为节点、职教园区为支点、企业发展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试点城市,促进职业教育和城市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创新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云南实体经济发展。
2.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探索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制度。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情况,作为各类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参考,把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职业学校办学绩效、水平评价和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职业学校与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开展合作,大幅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支持行业企业依托职业学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建立产权清晰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支持职业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鼓励职业学校以产业和行业为纽带,建设和产业密切对接的实体化职教集团(联盟),形成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三链”合一的融合体。鼓励有培养能力和人才需求的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探索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业学校在企业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建设职工培训基地。
3.完善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认定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形成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可适用的各项优惠政策清单并向社会发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信贷和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探索职业学校实习学生参加工伤保险。
产教融合示范建设。 实施好《云南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并发挥引领作用,力争 2025 年前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1—2 个,培育 100 家高质量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 40 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 30 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产教融合培训体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学徒制人才培养。 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到 “ 十四五 ” 末,全省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职业学校不少于 150 所,涵盖 300 个以上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总数占在校生总数的 10% 左右。 |
(六)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机制
分层分类加快研制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推动教师聘用管理过程科学化。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认证体制机制。探索高等职业学校兼课教师、外聘教师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2.优化“双师型”教师来源
加大职业学校选人用人自主权,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机制。加强编制使用管理,提高编制使用效益,配齐学科教师。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设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岗位结构。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支持职业学校依托大中型企业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和实践锻炼。支持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兼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3.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组建由政府主导,高水平大学、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师资培养联盟。建立与高水平大学、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批“双师型”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培养职业学校急需的专业教师。
建立完善省、州(市)、县(市、区)、校四级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落实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在职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和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将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支持云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在国家“双优”“双高”学校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鼓励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师资团队和培训基地。
4.激发“双师型”教师发展活力
面向云南“三个定位”“三张牌”和千亿万亿产业,着力打造30个高水平国家级和省级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引领带动职业学校教师深化“三教”改革,实施模块化协同教学,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建立云南职教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建设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云岭工匠之师”“国家工匠之师”。
专栏 6 新时代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任务 探索职业学校编制管理新方法和新举措,多渠道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力争到 2023 年职业学校生师比达标。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建设遴选 10 个省级校企合作“ 双师型 ”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50 个省级“ 双师型 ” 名师工作室、 150 个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实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 双师型 ” 教师占比 60% ,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 双师型 ” 教师队伍支撑云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七)激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1.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
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功能价值。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评价,探索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2.深化多元分类的招生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春季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50%。扩大五年制办学规模,进一步规范五年制办学,提高五年制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提高生源质量。系统推进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支持“双高”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职教本科开展四年制联合培养。中职升高职比例不低于毕业生总数的60%,高职升本科比例不超过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0%。完善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政策。
3.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开展职业学校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科学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学校自主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学校指导二级单位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向专职教师倾斜力度。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激励作用,激发职业学校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4.规范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积极引导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创新教育投融资机制,扩大办学资金来源,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财政扶持方式,落实同等资助政策。完善民办职业学校年度检查制度,分层制定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年度检查指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民办职业学校分类登记工作,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积极推进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健全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强化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依据章程共同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健全民办职业学校退出机制。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健全收费监管机制,建立办学负面清单制度和违规失信惩戒机制。支持优质民办职业学校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整合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民办职业学校。
5.推进质量保障制度建设
推进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省级层面抽查复核,促进学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分类开展职业学校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认证,开发职业教育专业评价平台,并逐步扩展至中职。深入推进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专科高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巩固省、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质量年度报告编制水平和公开力度。
(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1.推进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职业学校全面接入云南教育专网,推进IPv6网络建设升级,充分利用省级云服务基础能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于云南省教育云统筹建设职教数据中心。建设基于人工智能预警、环境监测、物联、节能等技术支撑的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加快基础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终端。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理实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虚拟仿真实训数字资源与平台。
2.构建校企融合的在线教育新模式
建设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的视频交互系统,支撑居家学习和家校、校企互动。建立师生数字档案,构建教育经历服务体系。汇聚社会各界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一批面向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引进企业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3.培育数字经济产业人才
服务“数字云南”,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等,开设和加强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对接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数据化应用、数字化技能的数字化应用人才需求,为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4.提高职业学校治理水平
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制度体系,健全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统筹建设校本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平台,支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整合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数据,建设学校产业数据平台,健全学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
5.提升职业学校师生数字素养
完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在线资源自主学习能力,着力提升学生信息化思维和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搭建在线协同平台,提升“互联网+教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常态化,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师生数字素养。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推动校本数据中心建设,建设遴选 30 所省级信息化标杆学校,全面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建设遴选 500 门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精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健全省级资源建设标准,推进省、校数字资源建设,建设遴选 25 个适应产业发展的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10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需求,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九)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职业教育新高地
1.加强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科学研判国(境)外疫情发展形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下安全稳妥实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计划。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南博会等平台,深化与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国际合作交流,支持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职业教育联盟。支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云南职业教育优秀成果海外推介。畅通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交流渠道,完善留学生经费保障机制。支持职业学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等国家招收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职业教育资格资历互认,着力打造“留学云南”职教品牌。深化职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和内容,鼓励教育基础强、有迫切需求的职业学校依法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形式。探索国(境)外知名企业中外合资在云南举办职业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科学规划非通用语专业分布,加快南亚东南亚关键语种人才培养,支持环印度洋地区国家官方语言专业布局,提升云南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2.对接国际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
积极引进国(境)外相关领域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及国际先进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体系,开发本土化培养培训标准、方案、专业课程和教材。支持职业学校与德国等发达国家优秀企业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借鉴“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鼓励在校生考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职业学校参与打造云南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3.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
支持专科高职联合企业“走出去”境外办学,推行“中文+职业技能”、“专业+非通用语”项目。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通互认,试点证书培训资源双向交流,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国际流动,提升技能证书国际化水平。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跨境人才。鼓励云南开放大学建设海外学习中心,推动云南国际远程教育培训合作。继续支持“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建设,推进边境地区培训基地对澜湄国家跨国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和境外办学。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形成一批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品牌,讲好云南故事。
4.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本土师资队伍国际化培训,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鼓励教师通过海外进修、学术会议、国际科研项目等途径开展交流与合作。鼓励职业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出国(境)培训计划、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指标向职业教育倾斜,集中公派留学资源培养国家急需职业教育师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
(十)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1.加大职业学校培训支持力度
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推进职业技能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引导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培养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培训水平和质量。鼓励职业学校通过“送教下乡”“送教入企”等方式,面向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大力推广“标准培训包”“互联网+”等先进培训方式。支持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服务中小企业,鼓励不同社会群体接受培训。实施好“技能云南行动”,鼓励职业学校承担更多补贴培训任务和市场化社会培训,一般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数,技工学校、“双优”“双高”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2.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人才供需研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职业学校与优势企业技术协作,共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众创空间等,重点服务本地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充分用好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依托职教园区、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3.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云南建设,实施职教兴边富民工程,重点支持25个边境县(市)举办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逐步扩大“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范围。鼓励职业学校与农林、电力、高原特色农业、大健康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合作,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全省农村产业科技竞争力。探索“地方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乡村农民”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支持模式,把课堂办到现职农村“两委”班子成员、高素质农民、退役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身边。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急需领域职业教育供给水平,组建1个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集团,重点支持建好现有3所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遴选15所省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动涉农职业学校加强网络培训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立足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支持涉农职业学校灵活设置专业和开发专业方向,重点加强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态林果业等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对接云南“一县一业”。鼓励职业学校联合民族技艺工匠、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建立工作室,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升现代化水平,围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和招生规模,加强民族技艺类学科、专业建设,办好职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继续实施迪庆州、怒江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工作,为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5.提升服务全民教育能力
推动普通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建设职业体验中心,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培养生涯规划意识能力。探索职业启蒙课程设计与开发。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拓宽通道,健全面向全社会终身学习学分积累制度,助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鼓励职业学校兴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教育资源,建设50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支持普通职业学校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支持云南开放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健全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指导长效工作机制。
围绕云南 “ 三个定位 ”“ 三张牌 ” 和千亿万亿产业, 培养培训 “ 云岭工匠 ” 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打造 “ 云岭工匠 ” 品牌。在全省遴选 40 个校企共建的示范职工培训基地,每年培养输送 15 万名高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 100 万人次,推动全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强化职业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健全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党的政治建设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机制,加强政治监督,强化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构建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各级政府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监管体系,提高经费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对职业教育经费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强化目标引导,加强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双监控”,有效开展绩效评估评价,建立经费投入与绩效管理结果挂钩机制,通过规范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职业教育税收优惠、奖励政策。对职业学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奖励等政策。
(三)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职业教育领导体制。建立职业教育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确保规划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紧跟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宏观政策,加强政策研究和供给。支持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方案,强化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协作,及时将成功做法推及全省。
(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面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取得成就及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典型,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引导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清理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性政策,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各州(市)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探索从优秀产业工人和农村人才中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