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3000+
  • 产品3000+
  • 服务3000+
  • 厂商3000+
  • 用户3000+
  • 数字化疑难问题
    大家一起去解决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登录查询教育数字化知识信息

打开微信扫一扫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资讯

共计40265条
首页 资讯 强智科技第十一届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交流培训会在成都成功举办

强智科技第十一届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交流培训会在成都成功举办



2024年7月22日,由强智科技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交流培训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近200位高校专家、领导和老师齐聚一堂,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和实践经验。同时,与与会嘉宾分享强智科技最新研发成果,并与一线教师共同交流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会议硕果累累,老师满载而归。






会议致辞



强智科技总经理何勇波出席会议,对所有专家、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表示,作为教育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强智科技始终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导向,致力于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同时,要特别感谢各大高校的信任与支持,让公司不断进步与成长。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与培训,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发挥高校和企业在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合力作用,共享智慧教育的成功经验。最后何勇波预祝本届交流培训会圆满成功。

主题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苗启广作 《Al赋能,教育蝶变: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主题汇报,介绍了教育数字化当前战略发展,2024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第三年,教育数字化工作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他谈到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进行全局性、深层次的变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校治理形式,最终改变教育生态。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和业务需求的结合,重塑文化、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创新业务,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和模块,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一个探索未来的过程。他强调,在人工智能赋能下,高校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沟通协调、终身学习等能力,塑造学生的能力图谱。

随后,苗主任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如何一步步推进信息化发展,通过数字化开展助学、数字化推进助教、数字化探索助管、数字化创新助研,构建“六新”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生态。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绍中为我们带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广州番禺职院为例》 主题汇报。报告讲解了信息化标杆校建设的时代背景,并针对标杆校的申报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

报告中,李绍中介绍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化标杆校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 通过“个性化学习、人本化服务、常态化改进、精准化管理、智能化评价、科学化治理”, 构建面向人人(更加公平)、适合人人(个性化)、伴随一生(终身教育)、开放灵活(随时随地)的教育新形态, 建立了一网通办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数据服务体系以及师生数字素养养成体系,并打造了数字孪生校园, 实现校园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校园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校园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

最后,李绍中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体系,创新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同时,学校也将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数字化教育成果辐射各大院校。



青岛大学智慧校园与信息化建设中心副主任李绪亮作题为 《构建数字化时代本研一体培养新生态》 的主题汇报。

报告中,李绪亮分析了数字化时代下本研教育的政策背景以及教学变革和发展新需求,指出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趋势等,这些都为构建本研一体新生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青岛大学与强智科技携手启动本研教学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并深度分享了青岛大学在本研一体化培养新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成效,例如, 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本研数据和管理的协同;通过本研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课程互选、师资共享、教室共享、教室借用等, 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青岛大学在本研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邹君在题为 《抓关键 固根本 补短板—凸显教育教学核心价值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的汇报中阐述了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抓住关键环节,打牢基础,弥补短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工作目标,并围绕“抓关键、固根本、补短板”的核心思想 分享了衡阳师范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聚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强化课程和专业建设,不断夯实教学管理体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等方面作出的改革措施。


最后,邹君表示学校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产品培训与交流

强智科技解决方案中心总监曹媛萍作 《应用驱动服务导向—4A体系架构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链条解决方案》 主题汇报。报告分享了在当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校园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智能助学、智能助教、智能助管、智能助研”引领“数智化”发展,从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数据资源、人机交互等四大层面,创新数字化校园发展路径,树立现代化数字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快速转型。

在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强智科技融合华为、特斯拉等行业先锋实践经验,根据学校特性量身定制了校园4A信息化战略架构,即技术架构(TA)、数据架构(DA)、应用架构(AA)、业务架构(BA),有效构建了学校TOGAF架构资产,紧密对接IT战略与校园信息化核心业务,有力驱动教育服务向智能化与数字化加速转变。



在《 数据为基 应用为王 新一代智慧教学系统建设与实践》 主题汇报中,强智科技运营副总经理刘花果详细介绍了公司在智慧教学系统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她强调新一代智慧教学系统以数据为基础,应用为核心,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构建了开放、智能的教学平台。

刘花果表示,新一代智慧教学系统打造了 “核心教务+微应用“的生态模式, 面向本科生教学管理、研究生教学管理、本研一体化公共服务等,实现实习、实验、教材管理、教学项目、毕业设计、教学资源等丰富的微应用服务体系 ,并分享了平台在个性化培养、学业进度、课表编排、高性能选课等多个典型场景方面的实践应用,展示了新一代智慧教学系统在提升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显著成效。





强智科技智慧校园产品副总监陈莉作 《AI+教务,新一代教学服务门户探索与应用 主题汇报,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新一代教学服务门户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分享。通过建设多样化师生服务聚合的新一代教学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方便各类办事人员“统一服务、统一流程、统一申请、统一跟踪、统一查询、统一资讯”, 并集成智能推荐、AI助手等能力,从“分散”到融合,为师生带来更加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体验。

汇报全面展示了强智科技在“AI+教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以及新一代教学服务门户的构建思路和应用价值,为高校教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强智科技教学质量产品线总监成旺分享了题为《 数据驱动管理:如何应用新技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助力学校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围绕数据驱动管理的核心价值、大数据技术应用、建设路径等,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评估。

成旺从 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听课评价、督导巡课、学生评教、教学专项检查等)、智能化的教育评估体系以及画像预警(师生画像、课程画像、专业画像等)多个层面 详细阐述了数据驱动管理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具体的技术实践应用,帮助学校更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教师更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教学质量。




强智科技解决方案中心副总监贺羽在 《践行OBE理念,高校专业发展与认证的探索和实践》 汇报中深度分享了提供面向院校专业发展管理与监测场景的应用服务,以及从 认证管理、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报告数据分析、专家咨询服务等各个层面如何帮助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和认证体系的有效路径。

报告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OBE理念在高校专业发展与认证中的应用,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实际有效的参考和启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强智科技各大产品总监、交付总监针对教务系统、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增值服务、微应用等系列产品进行了核心模块培训。

同时,针对各大高校进行了一对一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演示,并针对老师的提问,进行一一解答,并针对各大高校所面临的痛点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老师们更高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最后,我们为各参会老师颁发了结业证书。



自此,强智科技第十一届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培训会圆满举办。

我们利用每年暑期举办培训会,不仅让各大高校的领导和老师聚集在一起,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也针对上学期老师们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探讨与解答,真正地与一线使用者走在一起,一同沟通、交流,才能进一步完善产品、优化产品,更好地帮助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微信公众号

咨询顾问

Copyright@2024 EduDigital123.COM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001 京ICP备20240426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