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3000+
  • 产品3000+
  • 服务3000+
  • 厂商3000+
  • 用户3000+
  • 数字化疑难问题
    大家一起去解决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登录查询教育数字化知识信息

点击刷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资讯

共计45545条
首页 资讯 汇总|2024年“教育数字化”观点

汇总|2024年“教育数字化”观点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源: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7/t20240722_1142205.html.

教育数字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与个性化教学,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源: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EB/OL].[2024-07-22].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407/t20240722_1142212.html.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 我们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大规模应用和数据整合共享,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并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数字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国家数字大学建设。 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更新理念、变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推动教育活动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源《学习时报》).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EB/OL].[2024-09-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409/t20240904_1148889.html.

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昨天上午在沪开幕。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陈吉宁在致辞时指出,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引领力量。 习近平主席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教兴市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战略,数字教育引领带动上海教育现代化越走越稳健。现代化城市需要高质量教育,高质量教育成就现代化城市。我们愿与世界各地携手合作,进一步拓展数字教育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让数字教育更好引领教育转型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怀进鹏指出,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着力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进大规模应用,不断推进数据整合共享,积极扩大合作交流,显著提升优质课程供给能力、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公共服务水平和数字教育对世界的贡献力。 中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 ,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放大服务倍增效果,更高质量开发汇聚资源,建强国家平台,更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高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建设世界数字教育合作平台,将中国数字教育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米库列斯库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表示, 数字教育对于提高学习质量、促进教育包容、应对全球挑战、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 。她呼吁 各国提供免费、开放的公共数字学习平台,确保平台服务于所有学习者,特别关注残疾人、女童和妇女等学习群体,提升平台内容质量,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她强调,即将在中国上海设立的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必将成为国际STEM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源:解放日报).以“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 推动数字与教育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陈吉宁、蔡达峰、米库列斯库致辞,怀进鹏主持,吴清等出席[EB/OL].[2024-01-
3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2/mtbd/202402/t20240202_1114081.html .

1月30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平行会议在上海召开。
吴岩指出,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国家战略。近年来,教育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为学习型社会打造数字基座,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建设,激励人人好学乐学,以世界规模最大的数字教育,服务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学习人群,为世界提供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吴岩倡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和学习方式,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更是为学习型社会插上飞翔翅膀,“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已从愿景变成现实。 中国政府愿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打造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学习支持; 打造全场域的数字化学习空间 ,支持开发更多智能化、便携式的学习终端; 构建全覆盖的数字教育共同体 ,建设开放的数字化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健全数据安全、数字伦理和隐私保护机制,构建数字教育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平行会议召开[EB/OL].[2024-01-31].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401/t20240131_1113555.html.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学校间、城乡间和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及转型过程差异, 形成了教育数字化非均衡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 ,引发了空间非正义难题。空间正义既是对地理不平衡发展的正义性思考,也是对主体空间权益的正义性维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思考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空间正义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耦合,应考虑学校间、城乡间和区域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差异与发展差距,从校际教育数字均衡化、城乡教育数字一体化和区域教育数字圈层化确立空间正义的逻辑遵循;从高效与公平、均衡与差异、共建与共享关系解析教育数字化在空间生产正义、空间分配正义和空间消费正义的发展向度,有效确保各空间主体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上的有序组合与和谐互动。 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空间非正义难题,离不开实践维度的规划与调整,可从空间感知正义、空间实质正义、空间形式正义和空间程序正义四个方面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开拓教育数字化转型均衡、正义的空间图景。
——徐小容,杨雨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正义逻辑与发展路向[J].教育研究,2024(6):148-159.

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引领着教育数字化的方向和路径 。智慧教育的场域中蕴涵着智慧育人的空间逻辑。推进智慧教育,需依托数字化转型重构智慧教育新空间,从空间生态、空间形态及空间智慧有序推动深层次发展。空间生态是智慧教育所处的环境及其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数字化转型改变了社会生态秩序,客观上要求教育系统对外打破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传统边界,对内构建数字赋能的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空间形态是智慧教育的具体展现形式,数字教育新形态是其发展的基础,应以“教技共生”为标准,以教育数字化为路径,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动力。空间智慧是空间生态和空间形态所蕴含的育人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空间育人能力,应以数字教育为动能,以教育空间的虚实融合拓展更为多元的空间样态。数字化转型重构智慧教育空间旨在构建理想的智慧教育新样态,使其兼具系统育人与生态育人功能,具有育人功能一致性;能够基于各种教育场景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具有育人场景融创性;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学习,具有育人活动的差异性和灵活性。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教育空间重构是促进教育关系再构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空间平衡力和生产力,打造智慧空间的智慧内核,促进智慧型人才培养。
——孙雪荧.数字化转型何以重构智慧教育新空间[J].教育研究,2024(4):146-159.

以教育数字化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首先 ,以技术贡献观统领技术整合观、驯化观等观点,深刻诠释教育数字化的逻辑内涵,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契机及必然。 其次 ,剖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普惠、公平、优质、和谐的价值属性,探讨其内含的规模化、个性化、结构化、协调化等技术命题,并解构数字化蕴含的技术赋能效力,进而建立教育数字化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最后 ,提出教育数字化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即数字联通,推进普惠;数字计算,致力公平;数字调节,提质增效;数字交互,臻于和谐。
——杨鑫,解月光.以教育数字化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逻辑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4(8):15-23.

进入智能时代,由数字鸿沟演化而来的智能鸿沟加剧了数字不平等的马太效应,并以新型智能交互、人工智能素养、数据和算法的公正性问题等为核心,扩展了数字鸿沟的内涵与外延。当智能鸿沟从“技术-社会”耦合系统迁移至下位的“技术-教育”耦合系统,智能鸿沟的教育镜像便得以浮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智能鸿沟产生了复杂、隐匿的多重影响,主要表现为智能鸿沟加剧学习者的“系统化区隔”、教育领域AI弱势群体陷入“接榫-断裂”的技术反差、“算法茧房”中的学习者面临主体性异化困境、学习者之间的数字资本积累差距进一步扩大。为弥合教育领域的智能鸿沟, 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秉持一种底层视角,即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引导、规避人机协同学习中的“算法驯化”、贯彻对教育领域AI弱势群体的底层关怀,从而将作为一种“底层问题”的智能鸿沟现象纳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话语谱系之中。
——张黎,鲍文雨,赵磊磊.“智能鸿沟”的教育镜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24(7):51-60.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 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甘健侯,杨超,周菊香.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意蕴、内在逻辑与路向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24(7):5-14.

优质公平的教育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共同富裕至关重要的引擎。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共同富裕同向而行,其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表现为三个方面: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以策应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以教育正义促进社会公正;助力个体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增强社会的整体公平感与幸福感。 然而,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为社会发展带来助力的同时,亦可能产生“算法化”教育对育人本质的遮蔽、数字化转型“马太效应”加剧教育主体的分化与差距、数字技术背后潜藏的价值观渗透对教育主体的精神侵蚀等挑战。对此,可通过反思数字技术驱动教育发展的可能限度,全面深度开发教育数据要素促进共同富裕的最大价值;进一步弥合不同地区与群体之间的数字“接入”与“使用”鸿沟,加快推动数字技能的扩散以改善数字红利分配不均;构筑基于伦理的数字化教育人文精神空间,更好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释放和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鲍俊威,王树涛,邢瀚.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共同富裕:逻辑、挑战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4):49-57+66.

当下教育领域正发生着数字化和数智化迭代转型的发展态势,极易导致社会大众对教育数字化和教育数智化的认知混淆。为及时纠偏匡正,通过 准确澄明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数智化的概念内涵,进而发现两者在技术性驱动的深层原因、阶段性发展的演变逻辑和同构性关联的要素型态三维度存在同质关系,在处理数据信息、人机协同程度、满足需求特质和具备核心能力等方面存在异质关系 。基于此,新时代发展呈现“成人”、“成才”、“成己”和“成群”的价值诉求,推动教育数字化进阶教育数智化。对此,提出规划价值秩序、重构基建样态、创新教育范式和赋权主体发展的实践路向,实现教育数智化的成功转型。
——蒋士会,张钰与.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数智化的关系考辨及进阶路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5):18-27.

本文转自:现代远距离教育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微信公众号

咨询顾问

Copyright@2024 EduDigital123.COM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001 京ICP备20240426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