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信息脱敏,又叫数据脱敏,顾名思义就是对敏感数据进行变形处理,其目的是保护隐私数据等信息的安全。例如机构和企业收集的个人身份信息、手机号码、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
2024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公共数据,要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脱敏和匿名化处理,避免侵犯个人的信息权益。
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身份标识类数据(如学号、姓名),通讯信息类数据(如电话号码、微信号、 QQ 号),以及成绩排名、奖惩记录等特殊数据类型。作为新闻宣传人员,面对诸如此类敏感数据,应当谨慎处理,采取合适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受访者、当事人的意愿合理地将这些敏感数据保护妥善。
例如新闻报道稿件导出前对原始采访素材进行敏感信息检查和全量脱敏,外发宣传材料中的师生案例数据须经“替换 + 遮蔽”的双重处理(如李四→李同学, 199****1234 ),视频报道中涉及电子屏幕、证件等画面实时添加动态马赛克等措施,以高超的专业素养牢固树立“隐私保护无小事”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脱敏操作规范,共同筑牢校园信息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