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AI大模型平台”已上线运行一个多星期,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服务,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使用。目前平台使用情况如何?师生如何更好地应用平台助力学习、工作和生活?针对师生关心的几个问题,学校新闻中心专门采访了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
问:学校“AI大模型平台”使用情况如何?
答: 据统计,自AI大模型平台上线以来,已有1.15万名师生使用,共提出4.3万条问题,消耗Token达4.8亿。这些问题覆盖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科研论文写作咨询方面,同时涵盖了校内服务咨询、辅助公文写作、学科知识等多个领域。
(注:Token是人工智能的专有名词,代表文本中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数字等,1Token约等于1~2个汉字。因为AI本质上是基于数学的模型,它只认识数字,不懂人类的自然语言,因此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句子拆解为许多小部分,使得AI可以逐块“阅读”,这些小部分就是Token,Token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文字翻译为数字,让AI能够理解和处理信息。)
问:学校“AI大模型平台”具有什么能力,能解决什么问题?
答: AI大模型平台的建设宗旨是以大模型技术(Large Language Model,LLM)构建AI应用,支撑五助:助研、助教、助学、助管、助力校园生活。AIGC核心能力是生成文本、代码能力、逻辑推理、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等。结合学校师生应用场景具体表现为:
1.助研场景:辅助论文阅读、综述、翻译、撰写、润色、降重,辅助项目申报,数据分析,代码编写查错,研究方向咨询等;
2.助教场景:知识点剖析对比总结,随堂测验,PPT制作,教学大纲制作,多国语言互译,英语音频合成等;
3.助学场景:知识点剖析对比总结,随堂测验,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资料个性化推荐,PPT制作,多国语言互译,英语作文批改,口语练习等;
4.助管场景:PPT制作,公文写作,数据分析,决策建议等;
5.生活服务场景:校内信息咨询,网站导航等。
问:智能体名字为什么叫“小鹉哥”,形象设计有什么寓意?
答: “小鹉哥”的形象是一只展翅的小鹦鹉,它的命名和设计包括以下四方面考虑:
1.匹配学校提出的AI五助目标:“鹉”与“五”同音,寓意更好助研、助学、助教、助管、助力校园生活;
2.匹配农大元素:以一种聪慧的生物代表农大智能体形象,鹦鹉作为一种活泼、可爱且会学人说话的动物,显得更加智慧;
3.匹配大语言技术:翅膀和身体整体形象体现了LLM缩写;
4.匹配智慧:展现书籍、智慧的形象。
问:师生在“小鹉哥”上传的论文和实验数据会传到外网吗?
答: 学校自主研发的智能体“小鹉哥”具有处理多模态数据的能力。可以解析上传的文档,如论文和实验数据,文档解析是在学校云平台服务器上完成的,另外大模型及配套的嵌入模型也都是本地化部署,运行在学校智算平台上,因此数据不出校,不会传输到模型开源公司或者模型云服务提供商,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问:DeepSeek为什么不是满血的,和满血比能力会不会差距很大?
答: 学校目前本地化部署了DeepSeek-R1:32B模型,面向师生提供服务。同时网络技术中心也已经成功在校内本地部署了DeepSeek满血版,但满血版对算力资源要求较高,待进一步测试及性能优化后,将对师生提供服务。
DeepSeek官方公开的数据显示,32B蒸馏版的模型相对于满血版,性能损失有限。32B的综合能力强于DeepSeekV3:671B,也强于闭源的GPT 4o和OpenAI o1 mini,仅稍弱于满血R1和OpenAI o1。因此,学校是在经过充分技术论证后,综合考虑目前校内资源条件和师生使用需求,阶段性合理的选择了32B的DeepSeek-R1。未来,信息化办公室将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建设投入,在算力条件满足时尽快开放满血R1版本的使用。
问:AI大模型平台后续还有哪些建设规划?
答: 未来,信息化办公室将联合相关部门,面向师生加强“AI大模型平台”的使用培训和应用开发, 大力强化宣传推广,让小鹉哥真正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师生的随身AI小助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好师生的需求。同时,学校将全力争取资源强化软硬件平台建设,希望能早日实现师生在校内环境下自主构建智能体,免费调用校内大模型API。信息化办公室也将持续跟踪大模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