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3000+
  • 产品3000+
  • 服务3000+
  • 厂商3000+
  • 用户3000+
  • 数字化疑难问题
    大家一起去解决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登录查询教育数字化知识信息

点击刷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资讯

共计52471条
首页 资讯 孙建设代表两会期间受媒体关注

孙建设代表两会期间受媒体关注

类型:新闻动态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信息中心 2025-03-13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2025年全国两会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节点,备受瞩目。代表委员们齐聚北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发展之智、汇集奋进之力。我校孙建设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如何发挥专业优势、科技优势,服务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积极讨论、建言献策,得到人民网、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

1.人民网:小小“土特产”,撬动乡村大发展

2.河北日报:两会我在场 | “银发”代表的新潮生活对话

3.长城网:两会我在场|这位代表正在描绘“AI果园”的新图景

4.保定日报:全国人大代表孙建设用心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


小小“土特产”,撬动乡村大发展

人民网 3月11日

“土特产”,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助农增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表示,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提升乡村“土特产”的发展质量,可以有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小小“土特产”,如何撬动乡村大发展?清苑西瓜给出答案。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清苑区南王庄李素环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李素环说,保定市清苑区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南王庄村是清苑区有名的西瓜种植村,种植的西瓜不仅甜了人们的舌尖,也让村民们的日子变得更甜。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李素环时时刻刻把乡亲们放在心上。这些年,她通过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把瓜果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与多家科研单位达成技术协作关系,设立农业创新驿站、西瓜研究所,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李素环代表说,合作社在西瓜品种创新和品质提升上不断下功夫,每年都会选出优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做好“土特产”文章,产品过硬是前提,提升知名度是关键。根据市场需求,合作社注册了“亿润”西瓜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当地西瓜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种得好,卖得出,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李素环代表认为,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支撑,品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方式。她建议,通过强化品牌营销,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目前,清苑区已形成以南王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7个乡镇76个村庄的西瓜特色产业种植区,全区西瓜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量达60万吨。

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清苑西瓜、阜平香菇、鸡泽辣椒……河北省各地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扎扎实实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哪儿的苹果品种好?哪儿的苹果色泽艳?哪儿的苹果甜度高?哪儿的苹果香味儿浓?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来说,这就是嘴边儿的事儿,想都不用想,因为在他心中有一张“苹果产业地图”。

作为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创始人之一,孙建设代表自1982年就投身太行山开发研究,创造了被称为苹果种植“4.0版本”的模式,成为声名远扬的“苹果教授”。近年来,如何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孙建设代表经常思考的问题。

2013年起,他和团队在顺平县创建了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驿站创建仅4年,便建成了850亩苹果种植核心示范园,影响带动周边建起果园3500亩,让6500多名农民受益。

孙建设代表介绍,通过打造“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发展、群众受益”新模式,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完成了向保定太行山创新驿站,再到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的升级迭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大学校,平台效益日益显现。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孙建设代表深知科技的重要性。调研中,他发现,许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生产、加工、管理等方面,向科技借力不够。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抓手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融合,为‘土特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孙建设代表建议,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把手里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为乡村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兴业才能富民。”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认为,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结合发展实际,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加快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研中,范社岭委员注意到,一些地方的土特产品,虽然“土”味浓厚、“特”点突出,但由于产业化程度较低,乡村特色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从延链、补链、强链着手,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范社岭委员建议,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遵循“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让乡村特色产业有“钱”途。

发展乡村产业,根本目的还是富民。范社岭委员建议,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挑上增收致富的“金扁担”。(记者郝东伟)


两会我在场 | “银发”代表的新潮生活对话

河北日报客户端 3月11日

“你的头发比我的白。”

“咱这是‘纯银’的。”

“哈哈哈……”

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河北省代表团会议间歇,响起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来自河北的两位“50后”人大代表正在比较着头发颜色。

一位是74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另一位是6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他们俩不仅是农业领域的专家,还是微信好友,平时除了探讨农业技术,也互相分享精彩的老年生活。

“我家里有扫地机器人,能自动打开的智能窗帘,生活方便又舒适。”郭进考代表分享着自己满满科技感的生活,“我还听说过‘银发专列’,准备带老伴去旅游,有机会去孙老师的果园看看。”

“欢迎来我的果园基地旅居,我送你们个VIP,终身免费。”孙建设代表回应道。

一场轻松愉快的对话中,透出银发族也很“潮”的生活态度。许多老年人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他们积极拥抱科技、追求时尚、注重健康,希望在晚年能够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银发经济的“年轻化”趋势,正催生一系列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消费、老年金融、健康、旅游等相关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升,60岁被称为老年人,其实60岁一点儿也不老”“平时我会用口袋相机记录生活,用无人机拍摄果园,也会去酒庄品酒”“现在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日趋完善,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说起自己的“银发”生活,两位“50后”人大代表滔滔不绝。

“你们害怕变老吗?”

“怕也没用,那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只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要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只要有一颗不老的心,我们就永远年轻。”

面对记者的提问,两位代表笑谈间给出了答案。在他俩看来,“60岁刚刚人到中年。”


两会我在场|这位代表正在描绘“AI果园”的新图景

长城网 3月8日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郭甜肖 武新杰 李相伯 戴璐繁)“AI+农业”能碰撞出哪些火花?全国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他对于这一前沿领域的深刻见解与无限展望。

“农业领域因环境多变、不确定性强,对AI的依赖尤为显著。我们的经验虽宝贵,但若能转化为数据,便能为AI提供强大支撑。”孙建设说。

他生动地描绘了一幅AI赋能农业的未来图景:“想象一下,一位果农佩戴着AR眼镜,步入郁郁葱葱的果园,瞬间,AI就能识别出每一颗果实的种类,甚至准确告知其树龄、品种以及当下最适宜的农事操作建议。这样的智能辅助,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技术的门槛,更确保了农事作业的标准化与高效率。”

分享实践探索时,孙代表难掩兴奋之情:“去年,我们已经成功在一片近千亩的广阔果园内实现了5G网络的全面覆盖。目前,我们正构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优化算法,让经验数据化,从而精准指导农业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设用心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

保定日报 3月6日

保定日报记者 杨虎

“我来自农村,对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太熟悉了。”这是孙建设常说的一句话。这位儒雅、和气又爱笑的大学教授的言谈间,常常透出一股农民的坚韧和执拗。

“现在还有啥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难处?”这是孙建设深入基层时常问百姓们的一句话。

“要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孙建设是河北农业大学实施“太行山道路”开展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之一。1982年毕业伊始,他就奔走在科技兴农第一线,成为中国首位“博士村长”,并与苹果结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为百姓心里的“苹果教授”。

在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实践探索中,迎来2012年12月29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三个月后,孙建设带领他的团队,创新性提出创建驿站的构思,重构产业技术,支撑产业兴旺,助力产业脱贫。驿站成为了“太行山道路”的加油站,构筑了一道脱贫攻坚的靓丽风景线。

驿站创建仅4年,便建成了850亩核心示范园,影响带动周边果园3500亩,让6500多农民受益。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参观考察,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名,受训从业农民逾万人次,连片发展苹果园2万多亩。

2017年,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约,在全市创建太行农业创新驿站。短短几年间,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在驿站得到熟化、重构、应用和推广。河北农业大学270多名专家参与驿站创建工作中。

目前,我市已经创建了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等10大类35个特色产品,带动7万多农户增收。

驿站的成功创建,搭建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让专家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实现他们“为政府分忧、为农业解难、使产业兴旺、让农民增收”的愿望。

通过驿站运行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让驿站模式不仅仅惠及项目区农户,而是要实现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簇相关产业集群、缔造一批全新就业机会的目标,让农民拥有梯度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机会,彻底改变他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

孙建设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调动和聚集优质资源,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出台鼓励教师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教师通过揭榜挂帅、创办博士农场、组建科技特派团等方式,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孙建设表示,一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

代表心声

打造一个特色支柱产业,培育一个生态产业集群,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永远告别贫困,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记者手记

从25岁毕业走进大山,到如今年过花甲,孙建设将最好的年华留在了大山深处。老乡笑了,太行山绿了,孙建设头发却白了。

农业是孙建设钟爱的事业,他把优秀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用科技在淳朴的太行山上碰撞出了美好的火花,让这火花照亮了太行山,也照亮了百姓的美好生活。

致敬孙建设!致敬每一个为钟爱事业奋力向前的人!

编辑:宣传部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微信公众号

咨询顾问

Copyright@2024 EduDigital123.COM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001 京ICP备20240426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