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3月16日,我校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淮海小麦-玉米(大豆)产能提升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2025年工作推进会在学校粮丰工程马兰试验站召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三处副处长张凯、项目监督处杜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处长赵学军、副处长庞海慧,副校长周春江,辛集市副市长王贺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教授,山东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开昌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路铁钢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李春喜教授,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郭进考研究员,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李科江研究员作为特约专家。
张凯围绕科研诚信、涉农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过程管理、综合绩效评价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他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粮食产能是黄淮海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希望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按照任务书约定实施好项目,切实增强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建立围绕产业实际征集需求、围绕应用场景创新研究、围绕用户反馈评价验收的管理机制,完善科研诚信约束机制,加强学风作风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
杜萌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标志性成果与项目任务匹配度、重要成果开展进度、专项经费规范支出等政策要求及“十三五”项目审计结果进行传达。
赵学军表示,要聚焦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以核心区引领、以示范区辐射,进一步扩大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带动更多地区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为黄淮海地区粮食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周春江表示,“黄淮海小麦-玉米(大豆)产能提升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旨在以提升黄淮海地区粮食产能为核心,创新不同生态区丰产增效品种组合、水肥光热高效调控、精准智能绿色管控、“吨半粮”高效生产等技术,集成创建并大面积应用适应规模经营的节水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全面促进粮食产能、种粮效益与资源效率同步提升。我校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大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紧密的协作机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高效地向企业和地方转化,规范统筹项目总体设计、职责分工、资金管理等,保障圆满完成项目各项任务。
王贺表示,辛集作为黄淮海产能提升的核心试验示范区,聚焦“藏粮于技”推动成果落地生根;通过“政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协同攻关,在辛集推广了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变量施药、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装备,示范了小麦节水丰产优质、玉米耐密抗倒、大豆抗逆高产等关键技术,促进了“经验驱动”农田管理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变;站在新的起点上,辛集市委、市政府会持续、全力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全面服务保障。
康绍忠院士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研究进展。他表示,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专项的实施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重点围绕黄淮海粮食“产量-效率-效益”矛盾的产业痛点、“节水-增产-增效”协调的创新难点、限制产能提升的技术卡点、适应规模化生产的应用堵点,以区域生态生产条件为基础,以粮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统一为核心,夏秋粮两季作物统筹,集成创建不同生态区节水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全面提高黄淮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
项目主持人甄文超对项目研究目标及内容、进展情况、标志性成果、考核指标完成度、经费支出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汇报。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课题主持人分别就各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专家组对项目及各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点评,从研究内容、课题衔接与协调、共性关键技术的凝练、产品创新及推广示范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技术研究院、农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会议。
作者: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