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使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直观了解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激发学习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3月26日,《专业导引与职涯规划(软件工程)》课程组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课程组由软件工程专任教师李晶、杜晓辉、李小峰、黎智宇、刘超、容仕军、吴骜,以及网络与实验实训中心刘建文、雷煊彬等教师共同组成,教学活动包含专题讲座与实地参观两个环节。
本次校内教学活动,以深化校内协同育人为方针,计算机学院和网络与实验实训中心两部门协同推进。在学期伊始就多次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全面启动活动筹备工作。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校IDC中心,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邀请在计算机相关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校友返校分享交流。
学生们按照安排依次参加座谈和实验室参观活动。在B115教室举办的职业规划分享会上,课程组特邀两位优秀校友返校传经送宝。何景文学长以自身求职经历为切入点,通过投递千份简历斩获优质实习的奋斗故事,生动剖析了AI技术对传统IT行业分工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并提出运用AI工具实现个人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全流程,突破传统职能边界。他结合"FABE事件分析法"与"个人成长六大层次模型",为新生构建了系统的能力进阶框架。尹俊林学长则聚焦安全领域,通过对比甲乙双方岗位差异,揭示职业发展底层逻辑。他主张以竞赛等实战形式突破职业瓶颈,并给出清晰的学习路径规划,特别强调要通过拓展行业人脉、掌握前沿信息等社会化手段,构建职场信息差优势,从而有效提升个人职业议价能力。两位学长以典型职业发展路径为案例,深度诠释了技术变革下的职业生态重构。现场同学踊跃提问交流,会后纷纷添加学长联系方式。
在网络与实验实训中心的IDC中心,通过实地勘察刀片集群的冗余架构设计、虚拟化平台资源池调度机制及智能管理中心网络拓扑实施方案,直观建立云计算、网络安全等领域技术图谱的认知。另外,学生通过设备实操,不仅掌握数据中心核心技术要素,更形成从硬件运维到架构设计的完整职业发展认知,实现了课程实践性的立体升级,为其未来职业选择提供了具象化的决策依据。
在A119A物联网实验室与BG01大数据实验室,老师以鸿蒙操作系统为核心,系统解析"1+8+N"全场景生态战略架构,通过智能家居沙盘与车联网仿真平台,生动展示鸿蒙分布式技术在跨设备协同、南北向开发中的实践逻辑。学生现场体验车联网仿真平台,理解如何通过原子化服务实现智能硬件快速组网,直观感受到操作系统革新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在A102软件测试实验室聚焦质量保障方向,老师结合自动化测试工具链与缺陷管理平台,阐释软件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并展示往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中的优异成果。在A203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室则以工业数字孪生为主题,揭秘数字线程、实时仿真等核心技术,重点介绍"以赛促学"培养模式下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的优秀项目。学生们近距离感知了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深化专业认知。
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同学们的参观热情被充分调动。学生们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活动,更直观地了解当前形势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通过优秀学长们的经验分享,获得了更加具体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建议,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为专业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积累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