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本网讯 三月春晖暖,志愿正当时。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以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传承雷锋精神 激扬青春力量”主题志愿服务月活动。学院师生立足专业特色,创新服务形式,在校园内外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志愿服务矩阵,以青春之名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学院将青少年思政教育作为志愿服务重点,打造“理论浸润+实践养成”育人模式。在六郎镇咸保小学,“从小学雷锋 长大做先锋”主题活动通过理论宣讲、知识竞答和雷锋主题手工制作,让抽象的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行动指南;新芜小学的“雷锋精神接力赛”活动创新融入非遗剪纸艺术,带领孩子们用传统技艺剪刻雷锋形象,让红色基因在指尖传承;陶行知幼儿园的沉浸式故事会上,《雷锋日记》经典片段通过双语情景剧再现,稚嫩的童声与志愿者共同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在民主社区,“携手童心探科学”主题活动彰显学科交叉特色,志愿者们运用AR技术还原"嫦娥六号"探月场景,将深奥的物理知识转化为趣味体验,这种“专业赋能+思政引领”的创新模式,既在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火种,更让雷锋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图为“从小学雷锋 长大做先锋”活动现场)
(图为“雷锋精神接力赛”活动现场)
(图为“携手童心探科学”活动现场)
【银龄守望:用青春温度传递人文关怀】
面对老龄化社会课题,学院构建“物质关怀+精神陪伴”服务体系。在湾沚区康怡养老服务中心,师生党员创新开展“时光记忆”特别活动:用拍立得定格老人的“最美瞬间”,建立影像档案;组建"银龄合唱团",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经典化作对话的桥梁。
(图为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城市脉动:以专业智慧服务社会需求】
聚焦现代城市治理痛点,志愿者们将语言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在湾沚南站,英语2202班志愿者构建“英汉服务术语库”,涵盖票务咨询、应急处理等6大场景120条专业对话,提升涉外服务精准度;“智慧引导组”运用人流热力图分析技术,科学疏导高峰客流,服务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3倍。华夏史学社开展的“盲道清障行动”采用盲道清障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形式,呼吁公众关注视障群体出行权益,形成文明共建的春日暖流。
(图为“清理盲道”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图为“贴心服务护出行”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特别关爱: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翅膀】
学院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发展,英语2203班与康复中心共建"艺术疗愈"平台。将《论语》诵读与音乐律动治疗结合,通过平仄韵律训练改善语言功能障碍;国画课程创新采用触觉感知教学法,引导视障儿童通过指尖触摸感受笔墨意蕴。这种“传统文化+康复科学”的融合实践,为残疾儿童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感受社会的关爱。
(图为“关爱残疾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据统计,雷锋月期间学院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3场,参与师生300余人次,服务时长逾100小时。学院党总支书记孙立强调:“新时代学雷锋不是简单重复历史场景,而是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载体形式。”
春潮澎湃处,扬帆正当时,这群新世代青年正用创新思维重新定义志愿服务。从青葱校园到市井街巷,从垂髫稚子到耄耋长者,通识学子用专业与热忱勾勒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立体画像。他们不仅是传统志愿服务的践行者,更是文明传承的创新者、科技赋能的探索者、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这场跨越整个三月的青春接力,不仅丈量着城市文明的温度,更标注着新时代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坐标。正如志愿者耿文倩在日记中写下的:“当我们把无数个‘我’凝聚成‘我们’,雷锋精神就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