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3000+
  • 产品3000+
  • 服务3000+
  • 厂商3000+
  • 用户3000+
  • 数字化疑难问题
    大家一起去解决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登录查询教育数字化知识信息

点击刷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资讯

共计52471条
首页 资讯 【农大好故事121期】深耕沃土育良种

【农大好故事121期】深耕沃土育良种

类型:新闻动态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信息中心 2025-04-30

——记我校玉米育种创新团队

在华北平原的沃野上,一株株挺拔的玉米承载着几代农学人的科技报国梦。河北农业大学玉米育种创新团队自1933年创立以来,历经90年春秋,始终以“攥紧中国种子芯”为己任,在万亩良田与三尺讲台间书写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继往开来育新种

玉米育种团队由著名玉米育种学家杨允奎教授创建,曾培育出农大401、农大402、河农207、农单5等多个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增收作出贡献。如今,这支由段会军教授领衔的“金种子”战队,有11名核心成员,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秉承着“太行山精神”,在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2F49

玉米育种创新团队成员

“玉米育种是一场马拉松。”在团队成员的笔记本上,工整记录着南繁北育特殊的时间表:每年1月团队师生赴三亚南繁科研基地抢抓授粉黄金期,3月携材料北归,4-10月完成春播、夏播、授粉、收获、考种全流程,11月再次开启了南繁征程。南繁北育选育一个自交系需要四到五年时间,自交系选育好后组配杂交组合,随后经历初比、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最后从无数组合中万里挑一,才能成为一个新品种,而这样一个品种需要耗费十到十五年的光阴。

这种“候鸟式”科研模式,其中的艰辛与喜悦科技育种人深有体会。团队骨干祝丽英老师说:“在三亚,我们上午7点就在地里,大多时候中午不吃饭不休息,直接干到天黑,老师和学生们全天授粉,每个人的手都晒得黢黑。我们离海边只有7公里,忙起来都没时间去”。段会军教授回忆起科研攻坚仍心潮起伏。2017年,在海南组配的杂交组合,多点试验失败,“当时难受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回到实验室,利用芯片对资源进行分析,挑选抗病、抗倒的资源,对亲本进行改良,改良后的新品种试种表现突出,“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近年来,玉米团队坚持种质创新,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等高效育种体系创制玉米新种质,突破了种质创新的道道难关,培育出耐密、抗病、耐高温的新系DH253、农系532、农系376等;历经南繁北育选育出高产、抗逆、优质的粒用玉米农单145、196、253等国审品种;鲜食玉米太行糯201、206,香脆爆裂玉米冀爆1号,持绿优质的青贮玉米河农青贮256、258等品种,填补了我校特用玉米育种的空白。团队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研究结果发表在PBJ、TAG、Crop Journal等知名期刊上。

开拓创新育人才

玉米育种团队培养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河北省玉米现代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等多名优秀人才。近年来段会军教授团队先后培养50余名硕博研究生,其中有9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4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毕业论文。

段会军教授还有两名非洲籍研究生,津巴布韦的Zenda Tinashe(中文名曾达)和苏丹的Zakeyeldinn Eltayeb Abobaker Khalid(中文名泽凯)。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开启了一段别样的求学之旅。

1D483

段会军教授为曾达指导实验

曾达2015年至2020年在我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段会军教授,2022年至2024年在我校农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3月来校期间,由于时期特殊,路程辗转曲折。在路上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写出了1篇二区TOP期刊的科研论文。为了让曾达安心学习,课题组积极向学校申请,为其排忧解难。曾达对段会军教授由衷地感激:“ 段教授为我的成长付出很多努力,比如提前安排好住所以及实验所需材料,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能够全力投身科研”。段会军教授说:“对于非洲来说,培养人比直接传授技术更有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校期间,曾达共发表SCI论文22篇,荣获“河北农业大学最佳SCI学术论文奖”和“保定故事体验官奖”,现在以副教授入职Marondera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马龙德拉农业科技大学)。

泽凯2008年5月第一次来中国,参加我校承办的“旱地种植技术培训班”。2016年9月,他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回到我校,专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主研玉米推广方向。在校期间,他在河北省不同地市的种业公司开展调研,努力将中国的玉米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到苏丹,如今被河北孟极商贸有限公司录用,积极推动着我国与苏丹的玉米种子贸易往来。

基于段会军教授在科技创新方面和非洲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2024年3月他被授予“非洲科学院院士”称号,鼓励其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团结合作助三农

玉米育种创新团队始终坚持以河北省农业产业服务为核心,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强大的力量。

1FEC9

段会军教授在田间

段会军教授常说:“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团队育出的鲜食玉米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也十分可观,每亩比普通玉米增收1000元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益。

在段会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顺平科技小院、辛集优质玉米驿站建设,提供优质品种和技术支撑,有效帮助企业发展产业优势,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化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

团队7名成员担任河北省及保定市科技特派员,每年参与高素质农民、头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培训,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进行科技指导30场。段会军教授身为河北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利用科学技术支撑,助力玉米提质增效和玉米产业扶贫,长期扎根田间与乡村,为全省农民带来福音,其事迹多次在河北省农民频道、保定电视台进行报道。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粮安于天下,种筑基石。在海南的烈日下,在河北的万亩示范田里,玉米育种团队仍在续写着新时代的“种子传奇”,他们将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品种推广,打造更多特种玉米服务乡村振兴,让农民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者:农学院 左涛、宣传部 杨晓丽 编辑:宣传部

海贝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微信公众号

咨询顾问

Copyright@2024 EduDigital123.COM 教育数字化知识图谱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001 京ICP备20240426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