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近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区图书馆“红色记忆・数字传承” 主题展览正式开展。展览依托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主阵地,将邓小平故居、西安事变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革命圣地搬上数字屏幕,特别融入师生原创 VR 作品,打造 “可走进、可互动、可阅读” 的红色文化体验空间,让百年党史在图书馆的书香氛围中焕发现代活力。
一、图书馆里的“时空隧道”:当红色地标遇见数字技术
作为高校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江苏工院图书馆此次变身 “红色文化体验馆”。步入二、三楼展区,精选的29个网上云展厅以文字、图像加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师生可以通过触控屏幕全方位浏览,点击展览文物即可查看背后的历史故事。展览以 “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斗争史”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崛起史”为主线:在邓小平故居虚拟场景中,师生可以缓步来到邓小平铜像广场,向这位伟人献上一束鲜花,在心里再一次默念:“小平您好!”;西安事变纪念馆展区,一踏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浮雕《历史的转折》,详尽的文献资料与生动的播音讲解,共同勾勒出西安事变的全貌,让人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磅礴与深远影响。
“这是我们数字媒体专业师生的作品,他们实地拍摄制作革命文物,用 720度全景技术还原了红十四军纪念馆。”图文信息中心刘老师介绍道。专业指导教师许陈哲表示,作品既是课程作业,更是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成果,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反复研读历史资料,这一过程相当于接受了多次生动且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二、图书馆的“纸电交响”:红色经典邂逅数字沉浸体验
图书馆同步推出“红色阅读+数字体验”联动活动,为师生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之旅。踏入图书馆一楼精心打造的“初心书吧”,书架上整齐陈列着《红岩》《长征》《青春之歌》等一部部经典红色著作,这些书籍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而二维码标识,仿佛是一扇扇通往历史现场的神秘之门。在观看《红岩》对应的 VR 短片时,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革命志士们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定的信念。每周三下午的党日活动,党员同志们可以从《梁家河》纸质文献切入,进入数字博物馆,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青春岁月和奋斗历程。
这种从纸质文献到数字博物馆的无缝衔接,让党员同志们能够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红色文化,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和爱国情怀。这种“纸电融合”的展陈模式,正是图书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创新探索。
三、校企协同的育人实践:构建“技术 + 人文” 的红色教育生态
作为主办单位,江苏工院图文信息中心近年来持续推进“读者服务 + 思政” 融合工程,此次展览是其“红色文化进馆” 系列活动的升级版。中心负责人胡为民表示:“图书馆不仅是借书的地方,更应成为精神成长的家园。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让革命先烈的故事从书本走进现实,让红色基因在师生心中真正 ‘扎根’。” 展览期间,图书馆还将组织“红色讲解员比赛”“VR 创作工作坊”等配套活动,预计覆盖两校区 1.2 万名师生。
协办方人民视讯则发挥技术优势,为展览注入“智能基因”,开发的红色文化知识库,可根据观众浏览轨迹推荐相关文献和数字资源,内容精准对接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这种 “技术赋能教育”的合作模式,探索了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范式。
展览将持续至今年7月,后续还将推出线上“图书馆红色云展”,通过图文信息中心网站向社会开放。这座坐落在高校图书馆里的“红色课堂”,正以数字技术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绘制永不褪色的精神画卷。(图文信息中心 刘春辉/文 胡为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