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号召大家学习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在李保国同志逝世九周年之际,《河北日报》《保定日报》分别在头版以“李保国精神的青春接力”“河北农业大学师生:根系太行 智润沃野”为题报道了我校师生不断传承发扬 “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时光荏苒,“太行山道路”上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却传承至今。“李保国精神”赋予了“太行山精神”新的内涵,是我校师生薪火相继、代代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目前,我校有一大批青年教师接过李保国老师的“接力棒”,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技术送进企业农户。新一代助农团队已成燎原之势,大家将沿着“太行新愚公”的足迹,赓续前行,接力奋斗。
新闻链接:
新闻链接:
报道原文:
李保国精神的青春接力
5月30日,在临城县赵庄乡贾庄村经济林科普示范基地,王迎(右二)为果农讲授苹果园间作中药材丹参技术。 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
本报记者 王敬照
藤蔓枝繁叶茂,上面挂着一簇簇手指肚大小的软枣猕猴桃果实。
近日,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迎,来到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的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认真查看软枣猕猴桃生长情况。
“看这长势,今年的产量应该比去年好。”王迎对种植大户、前南峪村村民郭永奇说。
王迎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初,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河北农业大学,成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一员。
“我就是想追随李老师的脚步,真正为老百姓干点事。”这一年多来,王迎每隔一两周就会来一趟基地,给农民传授管理技术,同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软枣猕猴桃经济价值高、管理方便,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空地进行种植,正好符合这一应用场景。
然而,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却并不容易。种植场地的变化,带来管理技术的变化,需要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探索适合庭院种植的方式方法。
更让王迎为难的是,软枣猕猴桃是雌雄异株,需要解决授粉的问题。
“在庭院种植,本来就没几棵树,再配一棵雄株,成本太高。”王迎和同事尝试采取嫁接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农民需要啥,我们就研究啥。”1990年出生的栾好安虽然与李保国没有交集,但作为这支创新团队的一员,他一直传承着李保国精神。
“我们正在内丘岗底做苹果园土壤酸化改良研究。”栾好安告诉记者,老苹果树产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壤酸化问题。
怎么办?栾好安决定采取生物炭的方式改善土壤酸性,而且就地取材,用剪下来的苹果枝条制作成生物炭。
“目前看,效果还不错。下一步我们需要进行对比试验,争取早日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栾好安说。
不仅在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在河北农业大学,一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李保国精神感染下,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技术送进企业农户。
“葡萄采后仍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如处理不当,贮藏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可达25%-30%。如果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就能大大降低这一损失。”5月27日,应威县农业农村局邀请,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米思给当地葡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讲授葡萄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技术。
米思每年都要开展好多次这样的讲座,足迹从太行山到渤海之滨。
这几年河北净菜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对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米思和秦皇岛丰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创制了集采后预冷、贮藏保鲜、运输流通等环节于一体的技术体系。目前,这一技术体系已经被省内多家果蔬公司应用示范,效果良好。
2017年,为进一步弘扬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携手打造了50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手”,探索科教助力产业扶贫的新路。
依托涞源县政府、河北桃木疙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就是其中一家。自2021年9月入职以来,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石雷一直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
“产蛋高峰期,我至少一周来一次。”石雷介绍,他一直对家禽光环境方面的研究感兴趣。
桃木疙瘩公司的蛋鸡主要是散养,与笼养相比,鸡舍中粉尘及附着其上的有害微生物含量更高。目前鸡舍常用的环境消杀方法是化学消毒剂,容易产生耐药性问题,而采用紫外线的物理消杀手段又会引起饲养员和鸡的不适,甚至造成生物体DNA损伤。
蛋鸡每天需要16个小时的照明,能不能以鸡舍人工光源为切入点,研发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照明LED灯?石雷和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将405纳米杀菌光谱与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光催化剂相结合,实现了人工光源对环境微生物的持续消杀,舍内微生物总量下降40%以上。
扎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还有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于文龙。
“我本硕博都是在河北农大,对李保国精神感受很深。”去年1月,于文龙牵头成立保定兴芮食品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并成为该校第一个90后太行山驿站首席专家。
零添加防腐剂的鸡胸肉产品开发、改善卤制食品软烂特性的烹饪方法开发、炸制食品用油使用标准制定,于文龙先后帮助企业完成多个合作项目。
“这番茄和黄瓜感染了枯萎病和根结线虫,光打农药不管用,需要配合物理、生物防治措施才能有效。”6月4日,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陈利达来到定兴县一个农户的大棚里,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1993年出生的陈利达,虽然参加工作只有两年多,但已经炼成了识别病虫害的“火眼金睛”。永清、张北、曲阳、博野、清苑、饶阳、肃宁……教学之余,他奔波在全省多个县(市、区),帮助基地和农民解决难题。
“我老家就是农村的,从上大学就跟着老师往地里跑,也喜欢研究植物上的各种病虫害。”陈利达说,他虽然没有见过李保国老师,但一直在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李保国老师那样的人。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其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精神赋予太行山精神新的内涵,成为河北农业大学师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根系太行 智润沃野
2025年06月12日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走到田间地头。 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白 冰 刘 澜 刘羽轩 见习记者 赵炎彦
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太行山巍然屹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也孕育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一代代河北农大人传承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走出一条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引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之路,把最好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思政教育中传承基因
“身上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百姓……”河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夏鑫把课堂搬到校史馆,向学生们讲述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的事迹和精神。校史馆内,珍贵的历史资料,述说着几代农大人的无私付出与卓越贡献。学生们驻足其间,被深深触动,同时也深切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百年学府的河北农大,血脉中始终奔涌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及代代扎根乡土的农大人,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底色。
2019年,河北农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成立,通过“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融合模式,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走向“实践浸润”,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精神力量。
“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知农爱农情怀的培养与传递。”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指导中心主任周燕介绍。
备课中,老师们精心设计,将思政教育、专业知识、科研探索、产业服务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如今,各个学院均推进“思政”示范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当“务实创新”融入农业研发案例,“为民情怀”写入乡村规划讲义,它们便成了滋养学子心灵的活水源头。
思政育人,重在体验。只有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理解“把根扎进泥土”的深刻含义。
整合校外社会实践资源,河北农大建设感悟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放飞青春服务社会三大类实践教学基地,把青年助农筑梦之旅融入思政大课堂,打造融党史教育、国情思政、双创实践、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金课。
在传统村落保护实验室,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马思雨和同学筛选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去年暑假我还参与河北省红色遗址资源的田野调查,通过社会实践,我不但重新认识了家乡,思想也受到洗礼。”马思雨感慨地说。
河北农大每年有30多支大学生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从2019年至2024年,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获得百余项省级以上奖励。
当年轻的足迹遍布果园麦垄,汗水浸透崎岖山路,他们对“奉献”二字便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太行山精神跃出围墙,成为塑造价值观的“活教材”。正如校史馆里陈列的代代农大人足迹所示: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热土,方能在“把根扎进泥土”的过程中,绽放出最绚烂的青春之花。
在科技攻坚中延伸根系
当精神的种子在心田萌发,科技的根系便向着广袤田野奋力延伸。太行沟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是河北农大科技工作者心中最精准的“初心坐标”。
今年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刘孟军教授,用40年光阴兑现青春承诺:“若能让枣树变成乡亲们的‘摇钱树’,这辈子就值了!”从降服肆虐的“枣疯病”,到破译世界首个枣树基因组密码,他推动全国枣产量实现20倍增长,创下超百亿社会经济效益,惠及两千万农民,让中国枣香飘世界。
保定冰柿凭借独特口感爆红网络,任士福教授牵头成立由“高校专家+基层农技员+乡土能手”组成的柿树托管服务队。“走红是机遇,可持续才是关键!”在他看来,科学管理是产业长红的基石。
在河北农大,科研选题始终遵循“田间法则”:
郭素萍教授在涞水桑园发现传统种植效率低下,引进标准化种植设施和技术,4个多月时间节省人力成本60%;
高洪波教授每年近2/3的时间奔走在生产一线,让农户从“会种菜”到“慧种菜”,从收成“看季节”到增收“靠技术”……
生产痛点在哪里,科研的靶心就瞄准哪里。目前,河北农大数十支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常年活跃在基层,依托50座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7家区域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太行深处、坝上草原、冀北山地、山前平原、滨海滩涂、京雄保城郊,精心打造系列乡村产业振兴典型示范样板。他们深度参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和产业升级,形成覆盖多领域、多区域的技术支持网络。
这些科技团队践行李保国“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箴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将高新技术和实用成果送到千家万户,也形成“科研下沉—问题导向—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4月21日,河北农大14项成果荣获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居全省高校前列。保定市152个博士农场中,由河北农大教师担任首席专家的就有74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更成为青年才俊的“练兵场”,“90后”首席专家实现零突破,“80后”首席专家增至8人。
在青年奔赴中勃发新枝
“27年前,我带着懵懂进入校园,非常幸运遇到那么多好老师、好同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精神。”5月22日,上榜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扎根深山用科技赋能生态修复与村民共富的生态学博士张玉波,回到母校河北农大,在演讲时深情追忆。
在大学校园,张玉波不仅收获知识的滋养,更被一种质朴的力量深深浸润。当年问同学谁是李保国,回答是:“你看学院里哪位老师最像农民,就是他。”这个答案,成为他对太行山精神最生动的记忆。
太行山精神,是将农业科技的星火,以“爱国为民”的赤诚为引信,播撒到乡村的每个角落,最终化作农民手中开启富裕之门的“金钥匙”。它乘着太行的风,指引学子们走出千姿百态却又殊途同归的奉献之路。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40多年来,河北农大一批批毕业生,与塞罕坝林场人一道,用青春和汗水,用苦干和实干,让百万亩沙荒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海”。在他们身上,始终充满一股子闯劲、拼劲和韧劲,让太行山精神和塞罕坝精神得到完美传承。
河北农大每年有4000余名毕业生,怀揣梦想投身农业及相关领域创业就业。近年来,更有700余名优秀学子,像胡杨般扎根新疆、西藏等西部热土,服务国家建设。
自2023年保定首批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上岗,农大已有340余名毕业生在这个新舞台大展拳脚。兽医学硕士高雅欣便是其中一员,她运用专业所长包联多个养殖场,为养殖户排忧解难:“现代农业的广阔天地,需要更多有知识、懂技术、怀热忱的青年,用科技重塑农业的未来。我愿深深扎根基层,用所学服务农民。”
这些年轻人,带着土壤学、园艺学等专业知识沉入一线,将“论文里的数据”转化为“田垄里的收成”,把“实验室的方案”兑现为“农户的账本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同时,依托农业创新驿站、博士农场等前沿阵地,河北农大积极为学子开拓更广阔的就业新场景,引导他们推动科技创新从服务单一生产环节向引领全产业链升级转变,精心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新农人”,持续提升服务“三农”的供给力、支撑力与引领力。
除刘孟军外,今年河北农大还有4位校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一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他们是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优秀代表,更是河北农业大学的骄傲与自豪。
当思政课堂的温度与泥土的气息深度交融,当科技团队的脚印与农民的足迹重合,当年轻学子的梦想与乡村的脉动同频,河北农大的精神谱系就像太行山脉一样,在岁月中不断延展新的峰峦。
这所百年学府培育的,从来不是温室里的盆栽,而是能抵御风雨的乔木——根系深扎于人民的深厚土壤,枝干奋力托举起科技的璀璨星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