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精神,在“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的感召下,爱国崇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践行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榜样是前行的力量,本期农大好故事特别选取校园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青春榜样,以对话参访的形式来重现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更是农大学子厚植爱农情怀,勇担强国使命的生动写照。
(六)
张澜瀛,动物医学院(中兽医学院)本科生,来自武术之乡沧州,从小受武侠影响,拜劈挂拳传承人敬学才为师,系统学习劈挂拳。大学加入武术队,在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等赛事斩获佳绩。
张澜瀛习武
对话张澜瀛
张澜瀛: 我从小特别喜欢看武侠电视剧和电影,我的家乡沧州是知名的武术之乡,有很好的武术氛围,于是我开始系统地学习劈挂拳。我正式拜劈挂拳传承人敬学才老师为师,是续了谱的劈挂门子弟了。
记者: 习武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张澜瀛: 武术竞技中有“点到即止”的礼仪规范。实际上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教会我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争强斗狠。这对我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方面也非常有启发。我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里,父母都是军人,对军队也很有感情。我的目标是考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参军报国的梦想。
(七)
韩壮壮,艺术学院本科生,专注结晶釉陶瓷烧制,经过一年80多次尝试,掌握烧制规律,作品作为伴手礼赠送给美国青年大学生夏令营访问团,三件作品被美国艾奥瓦州高校师生代表团收购。累计举办10余期陶艺工坊和陶瓷体验课,带领约500人次体验陶瓷烧制。
韩壮壮和他烧制的结晶釉瓷器
对话韩壮壮
韩壮壮: 结晶釉的烧制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其烧制过程极具挑战性,烧制温度范围非常狭窄,温度稍高,晶花就会烧飞,温度低则无法形成晶核,所以结晶釉烧制成本高昂、成品率极低。陶瓷釉料配方自古以来都是不传之秘,我只能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实验,得出最佳釉料配比。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失败是主旋律。我每次都要把烧制温度和过程详细记录,经过一年时间,八十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了结晶釉的烧制规律。2024年8月,我代表学校接待了美国青年大学生夏令营访问团,我烧制的作品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了外国友人。今年1月,美国艾奥瓦州高校师生代表团在参观艺术学院陶瓷工坊的时候,他们对我的结晶瓷很感兴趣,我的三件作品被他们收购。
记者: 烧制瓷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么多艺术类型当中你为什么对瓷器情有独钟呢?
韩壮壮: 中国瓷器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对于瓷器的创新却在一段时间内落后于日本等国家。我想祖先留给世界的文明瑰宝,应该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复兴起来。我累计举办了10余期陶艺工坊和陶瓷体验课,带领约500人次的同学们亲身体验陶瓷的烧制过程,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我和几个朋友在景德镇成立了三木陶瓷工作室,毕业后将前往景德镇做一名陶瓷工作者。我想我要做的,不仅是复原结晶釉传统秘方,更要用新时代文明语境重新诠释这种文化基因,探索用前沿科技助力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八)
李炜涛,城乡建设学院本科生,用镜头记录石家庄摇滚文化和太行山中的传统村落、古建筑之美,拍摄的《太行村落》系列科普作品获河北省优秀社科普及短视频活动二等奖,部分视频素材被石家庄文旅投集团采用。
李炜涛和他拍摄的作品
对话李炜涛
李炜涛: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我对家乡充满热爱,希望能为家乡的宣传出一份力。石家庄是摇滚之城,有着浓厚的摇滚氛围。我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热血沸腾的演出画面,全方位展现出石家庄摇滚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视频发布到互联网上之后,效果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外地的乐迷看到后,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询问石家庄的摇滚演出信息。还有不少人直接表示,看了我的视频后,特别想来石家庄感受这里的摇滚文化。让我惊喜的是,我拍摄的部分视频素材被石家庄文旅投集团采用,用于宣传。
记者: 除了文旅作品,听说你还用镜头记录了太行山中的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之美,是什么促使你去拍古建筑的呢?
李炜涛: 城乡规划专业最早是发端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近年学科建设开始系统挖掘本土规划的遗产,具有“技术借西学、价值归东方”的学科特质。我们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在太行山传统村落中。用无人机拍摄建筑群落的整体布局,对周边环境进行扫描记录,展示它们山水相依相融的生态画卷。那些精美的木雕门窗、精巧的榫卯结构、沧桑的砖石纹理,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人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意趣。
(九)
岳子航,农学院本科生,城市长大,上大学前对农学概念模糊,在清苑洋葱基地参观时,跟着干农活,体会到学农的意义。在张北实习实践期间,参与采收蔬菜、小麦田间杂交等劳作,学会无人机喷药、操作农机,培养了“一手握得住锄头,一手做得了科研”的复合能力,实习经历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以优异成绩保送中国农业大学。
岳子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被央视报道及所获荣誉
对话岳子航
岳子航: 我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上大学前没去过田间地头,连一株玉米只结一个穗都不知道。对“农学”没有什么概念,只听大家调侃学农就是种地的。直到有一次去清苑洋葱基地参观学习,我跑去跟老奶奶收洋葱苗,她跟我说“小丫头都觉得土脏,别动手了,看看就行了”,我不服输的劲上来了,跟着她后面使劲干,越干越熟练、越干越高兴,想到未来这些都是餐桌上的粮食,我突然就觉得学农很有意义。在张北期间,每天清晨五点多我们就起床到地里劳作,太阳还没升起,就开始帮助农民采收西兰花等蔬菜;参与杂交、套袋、授粉、脱粒等小麦田间时,每天六点到地里,躲开中午最热的两个小时,晚上干到看不见光亮才回去,连着在地里干了两个月,右手比戴着手套的左手黑了两个度。一开始分不清一株小麦到底连着多少分蘖,挂牌都挂不明白,后来也能熟练考种、调查表型数据了。
记者: 在实习实践期间,你还有什么其他印象深刻的见闻吗?
岳子航: 劳动教会我“向下扎根”的务实,让我学会敬畏每一寸耕作;同时也带给我“向上生长”的视野,真正实现从汗水里提炼创新。在张北学习无人机喷药,当地农民说还是我们大学生厉害,高科技都能学明白,以前打药一天在地里走几万步,我们来了以后变快了好几倍。王大叔家包了100多亩地,我们老去他的田里帮着收辣椒、用大型机器。他带着我操作覆膜施肥一体机那天,摸着显示屏不停感慨 “跟开拖拉机一样,就是多了个智能按键,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要忙活半个月,现在这铁家伙三天就能搞定,你们可得多造点这好玩意出来”。对我们农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培养了我“一手握得住锄头,一手做得了科研”的复合能力。
(十)
张义彬,林学院(园林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2018年暴雨夜被蓝天救援队救出后,进入大学自愿加入蓝天救援队。涿州洪灾期间,半夜赶赴现场,在水中拖船一小时救援被困老人;参加山地救援,八小时攀爬救下被困驴友。在参加救援的同时,依旧保持专业学习年级第一。
张义彬参加蓝天救援队救援活动
对话张义彬
记者: 在蓝天救援队,你都参加过哪些救援活动?
张义彬: 涿州洪灾期间,我们半夜一点多接到通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灾区没有基本生活保障,所有人的手机都没电了,只能用无线电进行通讯。我们两艘船负责救援一个被困在自建房屋顶的老人,老人的手臂明显受伤,瑟缩地躲在房顶。由于水流湍急,我负责在水里拖住船只,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我在水中拖了一个小时,身体也渐渐到了极限。但是当老人获救后热泪盈眶,一再向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我的疲惫全部都烟消云散了。记得还有一次,我参加了山地救援,野山上路非常难走,经常需要借助绳索攀爬,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爬救援,我们才顺利将被困的驴友救下,自己的体力也到了极限。虽然每一次救援都充满了艰辛,但是每一次穿上这身蓝色队服,我都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记者: 参加蓝天救援队带给你带来了哪些成长?
张义彬: 参加蓝天救援队,让我练就了不怕苦、不怕累,不躲脏活累活,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帮助我在专业学习中保持年级第一的成绩,让我更懂得用知识和温度守护生命。愿我们都能成为那盏灯,用温暖接力的方式,把这份光明永远传递下去,最后想分享救援队老师傅的话“做公益不是做英雄,而是让每个被帮助的人相信,这个世界永远有人愿意为你点亮一盏灯。”
编辑: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