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2025年8月19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学校数据治理专业委员会(筹)主办、南京医科大学承办的“数据治理创新与数据战略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成功召开。会议紧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目标,聚焦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系统谋划“十五五”期间高校数据能力建设新格局。来自全省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高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落地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前瞻探讨。
突破治理瓶颈,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座
会议开幕式上,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沈历宗在致辞中指出,数据治理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当前,高校在跨部门协同、数据重复采集与决策支持等方面仍面临共同挑战。他强调,数据治理并非纯技术问题,而是一项涉及体制机制重塑、业务流程再造和治理文化重构的系统工程,应始终坚持“业务驱动、制度先行、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推进策略。他呼吁借助专委会这一高水平协作平台,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共同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
以“一张表”为牵引,推动数据要素化与服务化
在专题报告环节,多位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数据治理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经验。
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凯作题为《从“一张表”看数据价值释放的实施路径》的报告,系统介绍了该校以“教师一张表”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打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实践与成效。她指出,借助“化填为核”“数据伴随”“智能填报”等方式,不仅显著减轻师生重复填表负担,更实现了数据在管理服务中的自然沉淀与智能复用。她强调,“数据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重构,必须实现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北京希嘉创智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售前经理夏嫚嫚从企业赋能角度,分享了《数据视角下的高校“一张表工程”建设方案与落地实践》。结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案例,她提出以“数据模型+业务场景+工具平台”为核心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强调通过标准化、模块化与平台化实现数据可复用、流程可贯通、服务可扩展。
共建协同生态,推动标准与创新双轮驱动
在会员招募环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学校数据治理专业委员会(筹)秘书处详细阐述了专委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架构与未来规划。专委会将以推动行业协同与规范发展为核心使命,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学术交流高地、标准规范体系、培训服务机制与会员协作网络”。会上还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一张表工程’优秀案例征集”和“数字教育创新成果奖”评选活动,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范式,引领教育数据治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水平创新。
江苏高校网委会名誉主任毛明荣和秘书长查贵庭分别发言,充分肯定了专委会的筹建意义,强调数据治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并表示江苏高校网委会将积极支持专委会工作,共同推进区域高校数据治理协同发展与创新实践。
与会高校反响热烈,纷纷表达加入意向。各校代表一致认为,专委会的成立恰逢其时,为破解数据治理难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协同平台,并表示将积极申请加入,共谋发展大计,凝聚力量以推动高校数据治理体系的整体跃升。
凝聚共识,明确治理突破方向
在交流研讨环节,各高校信息化负责人围绕数据治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业务协同难点、数据权责边界及典型应用场景等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三项核心共识:
- 强化顶层设计,将数据治理确立为“一把手工程”,由校级领导牵头推动,切实打破部门壁垒;
- 坚持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在建设数据中台、权限控制系统等技术设施的同时,完善数据标准、安全规范与考核激励机制;
- 深化校际协同与社会合作,依托专委会推动案例、模版与资源的开放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升整体效能。
会议总结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沈历宗作大会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精准把握了当前高校数据治理的关键瓶颈与创新方向,在理念引领、技术路径与推进机制等多个层面达成高度共识,为“十五五”期间高校数据能力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与实践导向。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学校数据治理专业委员会(筹)将继续发挥桥梁与枢纽作用,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教育数据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撰稿/图片/潘倩 审核/黄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