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应用平台,是集档案数字化网络采集、网络化协同管理、网络化查询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管理应用平台系统。
传统方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系统设计,侧重于电子档案数据的登记、组织、查询和统计等逻辑层面的理念设计,当面对海量的图形图像数据处理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基于档案行业的管理软件系统,则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只有在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在管理层面上对电子档案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人工智能”等辅助手段来实现档案价值的真正体现,从而为国家/单位的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电子档案以光栅图像文件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之中,是实体档案材料的电子化版本,是可以作为具有历史证明价值的另一种载体形式。因此,其存储和利用的安全级别与实体档案完全一致。不能说档案电子化后,就可以随意复制和传播,就可以通过网络随意调阅和应用,那样岂不是要“天下大乱”。因此,电子档案的安全存储与安全利用,则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所要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实体档案电子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不允许把当前计算机浏览器下载浏览过的电子档案图片随意复制或破解,这也是网页浏览器查阅档案图像文件的“技术瓶颈”,电子档案数据有被复制和传播的隐患和风险。即B/S网络架构的档案管理系统“天生”的安全缺陷,对于保密安全级别较高的干部档案数据而言不太适合。因此,本系统采用纯C/S的网络架构,由客户端软件程序来完成“内存中解析和显示档案图像”,不与低速的硬盘进行档案图像数据交互,即硬盘上没有档案图片数据存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掉档案图像数据被复制和传播风险。
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效率,因而国家在不断的提出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摒弃掉传统的低效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创新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干部档案管理领域亦是如此,管档量在逐年增大与单位档案员编制有减无增的矛盾日趋明显,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提升)确实可以大大的缓解这个矛盾。将传统的“档案服务员角色”转变成“档案监管员角色”,将传统的档案查阅“事前审批机制”转变成档案监管员“事后审批机制”,由计算机充当档案服务员的角色,由一个档案员监管几十查档人员,而查档员采用“自助”的方式,在对其权限范围内的电子档案进行查阅和打印利用。
电子档案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利用效率,电子档案的利用是实体档案电子化存储的最终目标。对于干部档案而言其主要利用包含两方面,一是计算机屏幕上的查阅浏览,二是打印出来作为证明材料去办理相关手续。对于电子档案的查阅浏览,自然是越清晰越便于人眼识别越好,但要注意材料内容页面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即前一页的末尾处内容与后一页的开头处内容具有一定的逻辑延续性,因此在系统设计时采用材料“多页列表”方式在同一个窗口中展开浏览全部页面。对于电子档案的打印机输出,要求打印的档案图像与实体原件“大小相同”,不允许拉伸变形等失真的现象出现,避免电子档案打印件失去“证明价值”(圆章图案不能说打印出来变成“椭圆章”现象)。因此系统专门设计了电子档案图像“补边”处理功能,保障其打印出来的档案材料不会失真。
文字识别技术在干部档案管理领域应用的意义不大,因为组织在考察干部时要通过“笔迹”来鉴别档案材料的真伪。因此档案材料上的可用于识别的机打内容较少,且多为“格式化”通用文字,即便识别出来意义不大。
一、网络应用布局
根据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三室分离”的实体档案保管要求,将档案库房、档案阅览室和档案管理员办公室三个空间进行物理分隔。档案库房专用于实体档案的存放区域(包括密集架等设施),阅览室专用于实体档案或电子档案的查阅区域(包括摄像设备等安保设施),办公室主要用于档案员的日常办公区(包括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这三个空间区域内搭建一个“封闭”的局域网络,用于电子档案的采集、管理和利用。
- 档案库房:布置档案采集终端计算机和扫描仪设备。用于完成对新增材料或历史档案材料的登记、著录、扫描工作。
- 档案阅览室:布置电子档案查询终端计算机、视频采集等安防设备(计算机上安装摄像头、射频读卡器等系统登录时的身份识别设备)。用于查档用户的自助查询系统登录、电子档案检索和浏览。
- 办公室:布置档案专用服务器计算机、档案员管理查询终端计算机、打印机、视频监控设备。用于档案员日常的档案管理和查档权限管理工作,同时监管自助查档用户打印输出的电子档案材料,对其进行“事后审核”工作,对不允许带出的档案打印/复印材料进行实时销毁。对于查档清单、新增材料报送清单进行核实后留底归档(归文书档案)。
二、软件设计原理
干部人事档案区别于其它门类档案的特点如下:
1、档案材料分类结构不同:干部人事档案按照十大分类原则,从九个不同的角度来记载一个人才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它门类的档案材料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按照材料所属类别顺序等进行组织。
2、档案材料的组卷方式不同:干部人事档案直到其当事人离退或身故为止,卷宗才被“封卷”,部分级别干部的档案材料将被放置在档案馆中永久保存。而其它门类的档案材料则是按时间、按问题、按项目组卷完毕后便被“封卷”,封卷后的档案材料手档案法保护,任何人不得私自拆卷。
3、档案材料的保密安全级别不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不具备“共享属性”,有别于文书档案材料,不能作为“共享资源”在本单位内部办公网络进行“传阅”,只能由特定工作人员在考察干部、工资评定、职称评定等专属工作时进行审核和查阅。
综合上述干部人事档案的特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不能照搬传统的“文书档案、会计档案、项目(基建)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 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要按照干部档案的分类结构,重新设计电子信息数据的存储结构(中组部颁布的《全国组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体系标准》)。
不同于其它档案档案门类,其管理和应用的方式和范围完全不同。对于干部人事档案而言,具备一整套专有的业务应用逻辑(如新增/后补材料的接收、电子档案的转递、干部培训管理、档案审核、干部廉政管理等等日益俱增的档案业务应用需求),而非只是传统的简单的档案查询、档案借阅、借阅审批、档案“库存量”统计分析、(库存量分析:无病呻吟)。需要设计者不断的发掘基层管档用户的业务需求,不断的开发和完善软件系统机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为管档单位搞创新,在减少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提高管档查档利用效率。
从技术角度来设计和完善电子档案数据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存储安全和利用安全两方面)。根据中组部颁布的《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GB/T 33870—2017》标准中规范的要求【13.3.2 与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相关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不得连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可以理解为档案数字化加工网络不能与互联网及其它公共网络连接(包括办公网络、政务网络),但报送来的新增材料或后补材料,要通过数字化加工相关设备实时的采集到系统之中,用于实时查询和利用工作。因此,电子档案管理和查询利用网络应该与档案数字化加工设备相连接,同样也不允许连接到互联网及其它网络(包括办公网络、政务网络)。有了中组部的明确规范后,软件系统设计的整体布局基本明朗了,即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用平台系统只能运行于专用的档案数字化网络之中,不能与互联网以及单位内部的任何公共信息网络进行对接,防止电子档案泄密。
三、数据安全隐患
根据中组部颁布的《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GB/T 33870—2017》标准中规范的要求【13.8.2 数据在网络传输和存储中应采取相应的密码保护措施, 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电子档案数据的存储与传输要采取安全措施。那么分析一下电子档案安全方面存在哪些隐患。
A、在存储安全方面:
1、存储设备老化:采用实时或定期备份机制,防止计算机设备由于硬盘电路老化,造成存放的电子档案数据无法读取。
2、存储设备布置:应放置在安全可靠的房间之内运行,非管档人员不得私自进入,防止电子档案被篡改及非法复制(单位内部的公共机房并不安全)。
3、电子档案数据加密:对于存储于服务器上的电子档案数据可以采用图像加密技术(非文件加密技术)进行存储,可以防止非法复制后的网络传播。但如此方式又引入了一个安全隐患,该软件系统的开发公司破产倒闭之后,这些加密的电子档案图像数据可否解密。(目前在国内已经发生过多起,由于软件公司倒闭,造成加密的电子档案数据无法解密,只能重新扫描)。因此我公司建议在单位内部服务器上存储的电子档案数据,可以不进行加密处理(采用国标的通用存储格式存储)。而在电子档案数据要带离档案室时采取图像加密报送机制(如档案转递和报送过程)。
B、网络传输安全方面:
在电子档案查阅过程中,查档用户需要看到服务器上存储的电子档案扫描图像,以便于浏览、摘抄和打印。
1、网络封包加密:电子档案图像数据在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存储过程中,每一个网络封包都要进行加密,防止“黑客”的网络封包截获。
2、专用的网络传输协议:专门设计一套专用于档案图像传输的网络通讯协议。即便“黑客”破解了截获的网络封包,也无法还原整副档案图像。
3、网络封包级CRC校验机制:对网络传输过程中产生错误的网络封包,进行立即“重传”,以避免档案图像文件重组之后,由于封包错而无法打开浏览。
4、档案查询终端机上不能临时存储下载的档案图像文件:在对外电子档案数据输出接口上不能留有任何档案数据痕迹,以防非法复制和传播。由于目前网页浏览器无法突破这个技术“瓶颈”。因此,干部档案应用网络系统不建议采用B/S架构的网络应用模式。
C、数据库安全方面:
数据库是用来存储干部人事档案的条目信息、管理人员的登录信息、查询人员的密码信息等等,其安全程度不亚于档案扫描原文。由于档案扫描原文是由数据库条目数据有机的关联在一起,一旦关联扫描原文的条目信息出现混乱,则整个电子档案扫描数据将无法正常使用。因此,数据库的网络连接端口应被限制或关闭,防止不法人员通过数据库端口扫描漏洞,功入数据库服务器。最常见的安全措施是将数据库服务器与查询终端分网段布置,并在网关处布置“防火墙”,使数据库软件系统监听的网络端口不被暴露。
四、网络安全机制
1.网络架构:系统采用C/S架构的网络架构模式(服务器/客户机),主要应用于封闭的局域网络,使办公室、阅览室和档案库房,通过局域网络实现对干部档案的实时采集、实时管理查询、无人值守方式的自助查询应用。
2.数据库代理网络服务:解决档案采集和档案查询利用终端计算机的“跨网段”的数据库查询应用问题。客户端程序通过专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将查询语句发送给数据库代理服务器,数据库代理服务器直接去查询数据库,然后将数据库查询到的结果集,通过网络封包转发给客户端软件程序。
3.文件传输网络服务:采用专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取缔传统FTP文件传输协议,完成客户端程序对电子档案图像文件的上传和下载任务。
4.图像文件直接内存中解析:客户端程序通过网络获取到档案图像文件数据,直接在本机的内存中进行解析打开,不经过本地的硬盘临时存储。不仅可以提高图像打开加载速度,同时可以防止本地临时文件的非法复制。
五、业务应用安全机制
传统意义上“管理系统”的网络用户,统一存放在一个“网络用户信息集”中,不同用户对应的角色和权限不同,所能使用的功能模块和访问的电子数据不同,以此为基础来实现整个电子数据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参与档案管理或辅助档案管理的人员群体和外部访客群体,是整个管理系统的网络登录用户的全部人员组成。【档案管理员群体:所有参与档案管理或辅助档案管理的人员群体。外部访客群体:所有档案查询利用的人员群体。】如果将这两个不同的网络登录用户群体的信息,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且相对独立的“网络用户信息集”中存储,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以此种安全机制为基础,来实现的电子数据的安全管理体系,定义为“双用户登录系统”。
档案管理员用户群体,包括库房保管员、档案整理员、档案著录员、档案扫描员、档案审核员、档案综合分析员、档案查询统计员、档案部门主管人员等。其共同特点是:有权限直接接触实体档案材料,属于档案部门内部人员集合,可统称为“档案管理员”。
外部访客用户群体:包括本单位内部各个部门授权查档人员、外单位授权查档人员、本单位行政主管人员等。其共同特点是:只有档案查询和打印的“数据读取”的需求和权利,无法复制和篡改电子数据的权利,属于档案部门外部人员集合,可统称为“外部访客”。
如上图所示,外部访客群体所在区域为“风险区域”,因为该区域产生电子档案泄密风险的几率较高,因此该区域为软件系统重点防范区域。具体防范手段包括:1、禁止网页浏览器查看电子档案图像,防止本地留存的临时图像文件被非法复制与传播。2、采用客户端网络图像内存下载和解析模式,避免本地留存文件。3、详细的访问日志记录(包括访客看了哪一页档案图像都要被记录)。4、风险区域所处空间安装摄像头等安保措施。
双用户登录系统的实现原理,为外部访客所使用的档案利用模块分配一个“网络用户角色”(本系统中定义为自助查询用户角色),为该档案利用模块单独设计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管理利用模组(包括检索、浏览、统计、打印、表单管理、日志管理、权限下放、用户管理、人脸识别、射频卡读写等功能模组)。使外部访客用户可以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客户端环境中,完成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工作,同时无需档案管理员过多干预(档案管理员可以在事前为其分派可访问的电子档案数据即可)。
六、软件功能简介
由于本系统采用C/S网络架构模型,因此需要在客户端计算机上安装专用的软件程序,称其为“客户端程序”。如下图所示,所有网络用户均需要通过客户端程序登录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应用平台》系统之中,根据档案管理员赋予的操作角色和权限,来完成不同任务和操作。
1、网络客户端登录角色
所谓登录角色,是指网络登录用户可执行的某种网络操作,只是简单的标识其身份信息。不同的角色代表其不同的身份,并不代表其对数据访问的权限。如果一个网络用户只单纯的具备角色信息,而不具备数据访问能力,那么该用户登录到系统之中将“无事可做”。档案员可以自行组合多种角色为一个自定义角色,从而指派给某个网络用户为多重角色身份,来执行多重任务。
系统在设计多种角色类型,其大致可划分为用于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的角色集合、用于电子档案管理的角色集合和用于电子档案数据利用的角色集合三部分。客户端管理员角色主要定义给档案员,由其来维护日常的权限分派任务,而系统管理员角色主要放置系统管理员端软件模块之中,用于维护日常的数据存储结构维护以及档案数据报送和接收任务。
同时,系统在之初也考虑到将来档案应用需求的日益递增情况,为新增档案应用预留出了用户角色空间,以便于随时递增用户角色。十年如一日的为正版用户免费升级。
2、网络用户管理
档案员可以远程创建网络登录用户,并为其定义操作角色和数据分类限制。同时,可以注销已登录用户的在线状态,以解决因非法退出而无法重新登录问题。
3、用户权限分派
档案员可以为创建的网络登录用户分派权限,根据创建用户的角色不同,对其分派的“权限”不同。比如基本信息登记角色,对其可以分派的权限限定在所能访问的组织机构范围。又如档案材料扫描角色,对其可以分派的权限限定在选中的干部档案。
4、组织机构维护
为方便档案员对干部档案进行结构化组织管理,系统将干部档案通过组织机构或干部所处状态关联在一起,使其可以按组织机构来进行分类索引。组织机构的层级关系可以通过鼠标选中后拖动的方式建立,同时也可以对同一层的组织机构进行排序,从而满足实际的应用需要。
5、自助查询管理
所谓自助查询利用方式,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银行就推出了自助柜员机系统,减少了大量的柜台服务人员,同时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应用在干部档案查询利用中,其目的是在档案员编制数量减少或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电子档案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提出了档案管理体制中的一个创新管理思路即“事后审批”,简化了干部档案查阅的繁琐流程(先审批,后查阅),档案员充当“服务员”用自己的身份登录系统,为查档人员查询和打印(身后还排了很长的队)。档案员只需事前为查档人员分派好权限,查档人员凭借介绍信,查询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档案图像,当需要打印输出带走时,档案员对其打印的材料进行审核,判断与介绍信中的内容是否符合(如不符则可以现场销毁),最后打印一式两份的调阅清单双方签字,各持一份,以备日后出现问题时作为凭据。
5.1自助查询用户管理
系统将自助查询用户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内部的查档用户,二是外单位的查档用户。对于本单位内部的自助查档用户,可以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自助查询登录。对于外单位的自助查档用户,可以采用“刷卡+密码”的方式进行自助查询登录。
5.2外单位查档用户管理
对于组织部门而言,其直属单位较多,查档频率较高。因此采用刷卡方式查档比较方便(“认卡不认人”),档案员只需为查档单位分派一次查询权限即可,具体该单位下的其他查档人员的权限,可由该单位档案员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分派。采用此种权限下派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管档单位档案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也方便了查档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动态的安排查档人员进行查档。
查档用户的权限限制,除了限制到其可以访问的干部之外,还可以限制到每个干部档案的材料分类。虽然某查档用户可以访问本单位的全部干部,但却只能看到这些干部档案的某几类材料。
将权限控制范围限制到“十大分类”级别,对档案员而言既可以达到预期限制效果,又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当然也有将权限限制到“档案页”这个范围,我们觉得意义不大,毕竟档案员不一定是干部考察人员,同一份材料的哪些页面可以看,哪些页面不可以看,不仅鉴别难度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因此,此种不可操作的“样子功能”我们不去实现(没有人会去用)。
5.3自助查询日志检索
只有自助查询系统严格把关,档案员才能实现轻松管理。自助查询系统会记录下查档用户的每一步操作,即便是看了哪张档案图片也要被系统记录下来,以便于事后倒查。
5.4自助查询终端机配置
系统将自助查询终端设备定义成一个网络登录用户角色,允许档案员添加自助查询网络登录用户(没有数量限制),提高自助查询终端设备在网络中应用范围,档案员只需关注网络中接入电脑数量即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为接入到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设备,使用一个自助查询机用户身份进行登录。档案员可以对每一台自助查询机用户进行应用环境配置,从而保障每一台登录的自助查询设备,可以高效的可靠的无人值守方式的运行。可配置的参数包括用户登录方式、用户交互方式、提示音、网络打印机设备、打印回单样式等信息。
5.5启动自助查询系统
使用已经创建的自助查询登录用户,登录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平台系统。自助查询终端机程序将会自动运行。
技术点:
1、登录用户长时间不用时,系统根据预置的超时值,自动注销用户登录。
2、登录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射频卡刷卡方式进行登录。
3、自助查询终端程序界面,用户可以自行配置与启用。
4、自助查询终端程序在运行时,用户无法挂起或中断该程序运行。
5、自助查询终端程序在运行时,无需人工干预,程序会反复在业务中循环。
6、只有档案员按下“Esc”键后,且密码输入正确后,程序才可以结束。
6、档案基本信息登记
登记干部档案的干部基本信息,根据档案员分派的组织机构信息,多人同时登记不同单位的受管干部信息。登记人员可以多选干部后,通过鼠标拖放到指定组织机构下的方式,从而实现干部所属机构的调整。此处也是唯一可以整本删除干部的功能入口。因此对登记人员可访问组织机构进行限制,可以大大降低登记人员误删档案的几率。同时系统也已存在扫描原文的干部进行“标红”,给与登记人员必要的删除操作警示。
7、档案材料目录著录
采用多页表单著录方式,配合可编辑的表格目录,让用户感觉就像使用Excel一样方便快捷。所有关于编辑表格行和单元格操作均设计有快捷键,且所有快捷键都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同时,系统允许用户锁定键盘输入法。在材料题名/备注字段著录时,自动选择已设定的键盘输入法,用户无需手动切换中文输入法。
系统将所有复杂的配置操作,隐藏窗口左侧的标签项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动态的进行配置。具体的的配置信息包括三部分:页面设置标签项,主要用于设置与表单显示和打印相关的属性信息。快捷键标签项,主要用于设置与键盘操作相关快捷键的属性信息。操作控制标签项,主要用于设置与著录动作相关的控制属性(如著录字典维护、输入法绑定等)。
8、档案原文扫描
系统采用“直接挂接式”扫描方式,即“每扫描完一页,便挂接完一页”,这样便可以省去传统扫描方式下,后期批量挂接、查错、改错、重新反复挂接所增加的成本。系统提供三种原文存储模式:同步、异步和离线存储模式。对于同步和异步存储模式,主要用于数据“改错”,文件传输数量少。对于离线存储方式,主要用于大规模档案材料扫描,将扫描图像文件临时存储本地磁盘上,扫描处理完毕后,统一批量提交上传到服务器上。
技术特点:
A、直接扫描仪驱动方式,进行档案图像扫描,无需启动扫描仪的DS窗口。
B、支持“自动跳件”扫描方式,方便扫描人员第一时间发现错误。
C、自定义快捷键操作,支持所有扫描、图像处理操作的快捷键配置。
D、采用“事后纠错”的设计理念,不是在事前限制人不犯错,而是在事后为人提供一种快速的查错和改错的方法。整本档案扫描完毕后,通过批量查错、纠错功能,让扫描人员快速的改错。
E、支持大量的图像处理功能,包括批量自动“补边”统一同一份材料的页面尺寸,以便于日后打印的图像不拉伸变形(保留干部档案材料的证明价值)。
9、高清图像处理
图像高清化处理,主要应用于电子档案图像打印输出。打印出来的档案材料清新,便于查档人员作为凭据办理相关事情。系统提供“批量自动高清”图像处理功能,80%的工作由软件系统自动完成,人员负责监督和修正软件程序没有处理到位的高清图像。
本系统提出一套“局部高清”的处理思路,用来弥补扫描天生的“缺陷”。即是扫描仪在扫描过程中,每一个扫描行的光照强度相同,因此“折痕”处扫描出来后非常清晰。而局部高清处理,则可以对选中的“折痕”区域,通过修正算法使其“折痕消失、文字突显”。
既然高清图像制作的目的在于打印输出,那么除了文字内容清晰之外,中组部在制定标准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字拉伸变形”。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身份证扫描到图片里,然后再打印在A4纸上,那么打印出来A4尺寸的身份证,可否作为证明材料去办事?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在扫描模块中提出了图像“补边”功能,将扫描的身份证图像通过“补白边”方式,将其统一成A4打印纸尺寸(也可以是B5尺寸),然后再去做高清处理,最后打印出来。会发现打印出来的身份证图像与原始身份证大小一致,文字部分没有任何拉伸现象。
10、多页表单应用
在不远的将来,这将是干部档案数据采集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即,将档案扫描原文中记载的历史信息,填充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字段中,以便于日后的大数据分析、人才挖掘。而此处的软件模块就是解决在多人协同采集该信息时,以一种最直观、最规整的表单方式来登记著录这些信息。在系统管理员端软件程序中,可以对著录的表单样式进行添加、修改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指定著录数据所匹配的“信息集”字段。系统管理员设计完毕后,客户端程序登录,选择更改后的表单样式,便可以直接进行登记著录工作了。
设计缺陷,模块中没有加入可以直接浏览该干部档案扫描原文的功能。(不过该缺陷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11、扩展信息登记
与表单方式登记的目的相同,从档案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填充到关系型数据库的字段中,只是著录的方式不同。采用表格的方式,向不同的信息集中填充从档案材料提取出来的文字信息。要登记著录的信息集,以标签项的形式排列在著录表格窗口底部,著录人员可以随时添加/删除信息集标签项,或者根据档案材料内容类别,随时选择不同的信息集标签项,进行著录操作。
12、档案查询利用
干部档案数字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电子档案的利用。而档案材料检索是将所需的档案材料内容,从海量的电子档案数据中筛选出来的过程。本系统提出了一种组合条件检索方式, 即“按语义组合检索条件”。只要是查档人员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要找的干部特征,就可以很容易组织出检索条件语句,各检索条件之间用逗号“,”分隔,空格代表“包含”。如果只输入一个字,系统默认在“姓名”字段中进行检索,检索包含这个字的“干部姓名”。
检索到的结果将以列表方式显示,是否可以命中受其权限所限。
用户通过鼠标双击选中列表中的干部,来打开该本档案进行浏览。
根据查询用户所具有的分类访问权限,系统在左侧材料列表中,将显示出可访问的材料分类以及其下的所有档案材料。用户选中所要查看的材料名称后,右侧图像列表中将显示出该材料的档案扫描原文列表(可以通过滚动鼠标滚轮来放大/缩小档案图像)。同一份材料的档案图像应统一尺寸,以便于在以列表方式查看时,可以更加清晰、直观查看原文内容前后的逻辑关联性。
【注!档案原文打印时,如果当前打印的图像页存在副本“高清图像”,则系统默认打印该图像页的高清处理图像,否则打印该图像页的原始扫描图像。】
13、直接浏览干部档案
对于本单位的某些业务处室查档时(或者领导查档时),有时没有固定的查询目标,只有在看到所在机构和干部姓名后,才有想法去看看档案记载问题情况(比如说领导翻看每个干部的年度考核表等材料,会计翻看本单位每个干部的工资审批表、职称等相关材料)。在这种“启发式”查档的需求下,我们推出了直接浏览干部档案模式,允许查档人员选中组织机构下的某个干部,翻看其权限范围内的档案材料目录,鼠标双击打开该份材料的档案原文图片,通过鼠标滚动或拖放的方式在列表中翻阅每一页档案原文。
当然,即便这种直接浏览档案模式,其访问权限也受到限制,档案管理员用同样方法对其可浏览的干部集合和每个干部可查看的档案分类进行限制。
启发式查询方式与组合条件查询方式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固定的查询目标”。此种查询方式是组合条件查询方式有力补充。
14、档案图像浏览
浏览和打印档案扫描原文,是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首先,档案材料目录的浏览或翻看,最常见有两种:表单方式浏览(传统的实体档案材料目录的查阅方式),树型列表方式浏览(计算机中比较通用的查阅方式)。其次,档案扫描原文的浏览或翻看,最常见也有两种方式:单页浏览方式(屏幕中一个时刻只显示一页图片,通过工具条上的翻页按钮打开下一页),多页列表方式(屏幕显示出所有档案图片,并以列表方式对齐每一页图片)
技术亮点与难点:
1、系统在设计档案目录树型浏览时,自动加载档案材料目录的材料生成年度信息,并将其显示材料目录标题项的最右侧,并加以浅色字体用以区别材料目录文字和材料生成年度文字。目的在于:有些材料在著录时没有在标题中写上年度(比如工资审批表),而查档人员在实际查阅时,需要一份一份的点开看档案材料的日期再去做判断,这样翻来翻去很耗时间、很伤眼神。而在材料目录上就直接看到年度,基本上就可以判定大致要看哪份材料了,省去了不必要的翻阅。别看这个功能不大,几百本翻看下来可以给查档人员省去大量时间。恰恰又更能体现出干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在意义。
2、多页列表方式浏览档案原文。同一份档案材料,其前一页与后一页内容上是相关联的,往往在很多时候,查档人员要反复翻看前后页的内容加以判断。如果前后页图片都显示在同一个窗口之中,这样就会省去查档人员来回翻页所消耗的时间(对于某些软件而言,翻页过程有时是要通过网络重新下载的)。几百本档案审下来可就不是小时间了。
3、没有本地临时图片文件保存。客户端直接将图片下载到本地计算机的内存之中,然后在内存中直接解密或解压缩图像,最后以多页图像列表的方式显示给用户。用户只需选中一份材料,这一连贯动作软件系统在后台自动完成。此种档案图像数据加载方式,可以防止档案图像数据因为本地临时保存而被非法复制。除了我们同行档案软件公司几乎没有此种技术。
【问题说明】
图像尺寸大小不一、凌乱不堪、影响“党”的严肃形象。通过多页图像列表方式浏览时,档案图像数据尺寸宽宽窄窄、大小不一。虽然干部档案“四边齐”的标准以过时,但电子档案图像的页面尺寸统一,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最起码让查档人员可以感知到“为党做事的严肃性”。所以我们在档案扫描模块中就推出了“框架补边/切边”技术,规范化每页扫描图像的尺寸(即每一份材料的所有页面统一尺寸,具体的尺寸值可以是16开、A4、A3尺寸)。不仅在此处浏览图片时规整,最主要在打印时,其打印出来的“打印件”与原始档案材料文字、公章大小完全吻合,使电子档案打印件更具“证明价值”。这一点也是中组部颁布的标准中所忽略掉的,期望将来有所更新。
15、新增材料批量登记
对于基层组织部门来说“编制人员少、管档数量大”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面对每年各报送单位送来的新增材料,除了要登记接收外,还要对其进行整理、扫描和归档。可以说档案员忙的不亦乐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需要在体制上进行创新,同时还要配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做支撑。
如果为新增材料报送人员分配一台电脑,让其将报送的纸质材料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实时的登记并扫描到档案管理平台系统之中,或将报送材料的电子版数据复制、导入到档案管理平台系统之中。然后,档案管理员对其本次报送的全部档案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打印出一式两份的“材料报送清单”,双方签字盖章。报送人员离开后,对审核通过的电子档案数据进行“一键式”归档,新增材料自动的归档到对应干部档案的相应的材料分类下。如此方式不仅减轻了档案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又提高了新增材料数据的准确度,最主要的是双方签字后的清单列表,可以避免掉了日后的“扯皮”现象。
此种思路虽好,但现实是报送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让他们来进行登记和扫描有一定技术难度。需要将软件系统设计为“傻瓜化”,同时要兼顾信息登记、扫描的操作效率。如果单纯让其用键盘著录,或者采用传统的弹出对话框登记信息方式,无法解决档案员和报送人员之间日益具增的矛盾。因此,需要软件设计人员将其信息登记和扫描的方法“大众化”,比日常使用像“Word、Excel”的操作还要简单。这样一来报送人员很快就可以上手,并迅速完成新增材料的报送登记工作。材料接收和电子档案归档完毕后,实体材料可以根据档案员的工作繁忙程度,来安排时间进行“插件”操作。
新增材料报送人员可以手动著录材料信息,或者直接从Excel文件中复制粘贴材料目录。通过系统的快速索引功能来选择材料所属干部。通过批量填充字段内容功能,来统一填充报送单位和报送人信息。通过此种操作方式,上千份新增材料目录的登记,可能只需十几分钟便可以完成。报送人员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增材料所属干部档案上,只要此处的关联没有问题即可。
新增材料扫描比较简单,档案员事先将软件系统连接上扫描仪设备。报送人员只需将档案材料放入扫描仪中,然后按下快捷键进行顺序扫描即可。
16、新增材料审核归档
档案管理员无需再为新增材料的登记著录和原文扫描工作耗费精力,只需要集中精力核对多个报送单位提交上来的电子档案材料,检查新增材料的数量、完整性,判断新增材料所属的十大分类情况。软件系统提供人工智能化材料归类方式,档案员甚至不用手动的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操作,点一下“自动归类”按钮,软件程序自动完成新增材料的归类操作,档案员只需检查自动归类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归类错误或未找到合适的分类情况,可以手动指定材料的所属分类。软件自动归类后,会在材料名称中标注分类匹配成功的“关键字”,便于档案员了解软件程序自动对该份材料归类的原由(分类关键字的标注)。
材料审核无误后,多选本次报送的新增材料集,打印材料报送清单。
档案审核人员随时可以检索已经归档的新增材料,并浏览其原始扫描图像。
对于基层组织来说,每年年底对本年度各个报送单位报送的新增材料进行统计。实时了解各个直属单位的材料报送情况,对于没有及时报送的单位进行“崔报”。同时根据本年度报送电子件的数量统计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和人员对报送的“实体”材料进行整理和插件。
【特殊说明:由于“电子归档章”的设计存在,新增材料才可以在未被编号时进行扫描。而在实际查阅利用时,由于扫描图片上没有手写编号,因此要以电子归档章上的编号为准。如此方式,可避免掉大量的滞后的重复劳动。而实体卷的插件工作,仍可以保持传统的编码方式。】
17、实体档案借阅管理
实体档案借阅是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延续。采用“借阅流转单”应用逻辑,将一次借阅的多份实体档案信息,添加至唯一单号的流转单中,并以列表清单的方式组织和打印输出档案借阅单,由借阅人签字确认。同时,档案员为借阅流转单设定借阅时间限制,辅助档案员记忆本次借阅的到期时间,提醒档案员对借阅到期的实体档案进行崔还。
档案借阅不同于图书借阅,借阅当事人要凭借“介绍信”来借阅实体档案,介绍信要由单位领导签字授权,档案员才能将实体档案借出。为此,系统专门为档案员提供了“介绍信扫描”功能。同时在档案归还后,系统为档案员提供了“借阅单扫描”功能。在成功的完成一次借阅和归还工作后,系统将对本次借阅过程进行归档,以便于日后查询、浏览和统计。
18、实体档案转递管理
实体档案的转递,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独有的一项管理工作,是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延续,其主要包括实体档案的转出与转入。与实体档案借阅应用逻辑相似,同样采用“转递流转单”应用逻辑,将一次转递的多份实体档案信息,添加至唯一单号的流转单中,并以列表清单的方式组织,打印输出档案转递单,由接收人签字确认,并以回执单的形式反馈给转出单位。
按中组部统一规范的格式,打印实体档案转递单,方便接收人签字回执。
同样,系统专门为档案员提供了“回执单扫描”功能,对档案接收人签字盖章后的转递回执单,进行扫描和归档操作,以便于日后检索、浏览和统计工作。
19、实体档案副本制作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由于人事任免、组织考察等工作需要,要经常会被多个单位或部门借出。由于一本正本档案明显不够用,需要一个或甚至多个副本档案同时存在。因此,某些重要的领导干部档案的新增材料,一般是“同一份材料,多个正本留存”,以便于将其它多出来的正本材料,分别插入到副本档案中。或者对该份正本材料,产生多个复印件,分别插入到副本档案中。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进程的推进,机构编制逐渐精简,管档人员逐渐“年轻化”,建立实体档案的副本档案机制逐渐被“弱化”,甚至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在建立副本档案上浪费时间,直接将正本档案原件借出。
一旦正本实体档案被借出后,就会带来实体档案材料丢失、损坏或被篡改的风险。因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在2012年年底启动“专项审核”,至上而下的审查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实体被篡改、造假情况,为党的干部培养把好关。
可否利用现今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是实体档案副本建档问题,以便于将来实体档案借出时,借出的只是实体档案副本,而正本实体档案永远被锁在库房之中。如此一来不仅减少副本建档的“人工成本”,又可以满足常规实体档案的借出需求,同时也避免掉正本实体档案材料丢失、损坏和篡改的风险。
出于“档案库房空间有限,副本档案没有太多空间来存放”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档案需要借出时,现场建立借出的副本档案,待档案归还后直接销毁或暂存。这样做是不是更加科学、更加效率?
但既然叫“副本”档案,就应该与正本内容完全一致,否则将失去档案的真实性,也就没有人会借副本档案了。如果没人相信副本档案,那建立副本档案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副本档案从组成结构到内容与正本档案要完全一致,这是建立实体档案副本(副卷)的前提条件。
上图为“建立实体副卷”的软件操作界面,用户只需对选中的电子档案“一键式”打印即可。打印出来的实体档案副本中除了档案材料内容页之外,还包括卷皮(正、背面)、材料目录、分类隔页纸,另外,系统增加了一个“备考表”页,用于记录当前创建副卷中,错误或缺失的图像页面。
20、远程制作报送数据包
在电子档案数据加工采集网络中,直接将报送的电子档案数据,加密下载到本地磁盘上,然后重新组织成不同接口格式的报送数据包。最后将制作完毕的报送数据包刻录到光盘中,报送给接收单位或复制到“组工网”的涉密计算机上。
这个制作过程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对于管档单位意义很大。不用再为了制作报送数据包,经常往机房跑。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实现的技术难度先对较大。软件系统采用的多线程下载和上传图像文件技术,也就是说,一个图像文件被切分成多个区域,一个线程完成一个区域数据的上传或下载,这些线程“同时”进行网络传输。这样将一个图像文件的传输时间大大缩小,1000MB(约1000个文件)的上传下载速度在2分钟左右(软件系统自带时间计时器显示)。
如上图窗口所示,用户选择要报送的档案后,可以下载档案图像到本地磁盘。然后,对下载档案材料的图像数据进行浏览。确认无误后,选择数据包的格式进行制作。目前支持五种数据包格式,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国所有干部和职工人事档案数据包的格式要求。使之电子人事档案材料可以从工人转干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转递”(既当事人调到哪个省市,电子档案数据就按哪个省市的干部或工人档案的接口标准转出)
21、远程接收报送数据包
与制作报送数据包操作逻辑相反。当事人转递过来的电子档案,软件系统对其进行接收。当然,从外面进入的电子档案数据是否准确、可靠,需要进行检测和排错。因此,软件系统采用了“预加载”技术,既将接收到的数据先加载到窗口中,然后由软件系统自动检测错误,由操作用户来排查检测结果。确认数据准确无误后,导入到软件平台系统。由这个预加载过程来缓冲,将一些错误排除在门外,同时导出检测结果到Excel文件中,提供给报送单位自行纠错,操作人员可以随时停止或暂停数据包接收过程。
如上图所示,软件系统通过材料题名中的关键字,来自动判断材料数据分类,对报送材料分类不相同的材料“提出质疑”,由操作人员来最终决定对错。
22、库存量及上架量统计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需要进行统计的信息很多,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电子档案数量的统计,将其简称为“数量统计”。一类是有关档案利用频率的统计,将其简称为“利用率统计”。
电子档案利用率的统计,可以反映出电子档案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档案服务工作的不足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可以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更科学的优化、改革和创新。有关档案利用率的统计功能,嵌入到各个业务应用模块之中。例如:自助查询信息统计、新增材料信息统计等。
电子档案数量统计,可以反应出实际保管档案的详细情况,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统计。更侧重于实体的保管状况分析,及电子档案数据采集进度监控。从侧面也可以反应出档案管理员所要面对的工作强度,及实体保管所需要的物理库房管理情况。因此,软件系统将其划分为“库存量”和“上架量”两方面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可以随时导出到Excel文件,用于后的实体编码、上架、出入库等多方面应用。
库存量统计:是组织机构来分组,统计档案实体的数量、档案材料数量、电子档案图像及高清处理图像数量。该导出到Excel统计结果可用于“台账”、可用于数字化加工费用付费、可用数字化加工人员管理(任务分派、工资统计、进度监控等)。
上架量统计:主要用于实体档案的库房保管。众所周知,文书类档案材料可以通过“全宗号、归档号”来分配密集架的存储空间,并预留出足够的空闲空间,为将来新增的实体档案进行顺序摆放。档案管理员可以通过“档号”快速定位到实体档案。人事类档案则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采用蹩脚的一长串“档号”编码(简称“长编码档号”),原因在于长编码档号不方便记忆、同时浪费存储空间。【记录“人”的档案是具有特定属性的,不同于记录“事”的档案。人是“相对有限集合”,而事是“相对无限集合”,人是具有姓名、性别、年龄等特定属性的,其档案材料也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增。故对于管档人员而言,用管“事”的长编码档号编码来下载档案实体比较麻烦,同时按组织机构来预留密集架存放空间,要浪费很多房间和密集架空间。因此出现了用于管“人”的简化档号编码】
人是有姓氏“家族”的特定属性,因此可以采用:汉语拼音缩写首字母+大流水编码的方式产生人事档案的简化档号。
例如“张三,汉语拼音缩写‘ZS’,其流水号为112,则简化档号为ZS112,对应首字母为‘Z’的密集架。如果存在同名的张山,其流水号为199,简化档号为ZS199,对应首字母为‘Z’的密集架,并排放在档号为ZS112的档案之后。不受单位岗位‘轮值’影响”
如上例所示,如果要找到并下架“张三”的档案,只要能读出来姓名,便可以快速的定位到哪个库房、哪一柜架。当然这并非重点!重点在于如果软件系统提前(分架前)统计出每一个英文字母实际占用的档案密集架空间,在此统计数值上预留出足够的空闲空间,实际存放人事档案的密集架数量和库房数量将大大减少。而不用通过购买“昂贵”的“旋转机柜”来减少库房数量和密集架空间 —— 省空间就是省钱。
上架量统计的最终目的是,在建立科学的实体档案保管规则的基础上,快速定位并上/下架实体档案,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实体档案存储成本(有电子档案可用,谁还会总往库房跑啊!配合系统的新增材料预编码、预扫描归档功能,年底或年初去一次插材料就足够了!!!)。
23、档案材料综合分析
档案承载着历史,如何更好的利用档案、更好的正视历史,是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系统设计的终极目标。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还达不到,通过人工智能来分析出哪本档案记载的历史,更加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因此,从“辅助分析工具”的角度来设计软件,让选拔者通过这个“工具软件”,可以快速的发现适合党和国家培养的人才、适合被赋予重任的人才。
档案材料综合分析模块由:按历史时间排列档案材料、按材料分类排列档案材料和绘制档案材料时间曲线三部分组成。
按历史时间排列档案材料:可以更好的发现在不同时间点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且该事件的出现顺序是符合逻辑规律的。对人才的成长经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更便于组织根据国家标准来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当然,也可能在其中发现一些不符合逻辑规律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档案造假的情况。因此,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辅助档案鉴定审核的工具。
除了可以在时间轴上按顺序排列档案材料之外,用户可以点击一份档案材料阅读其档案扫描图像的内容。或者点击时间轴下方的年度刻度,亮显该年度归档案的所有档案材料。
软件系统采用可悬浮的透明窗口,作为电子档案图像浏览的主窗口,用户可以拖动该透明窗口到更适合阅读的位置,同时又能随时查看水平坐标轴上的材料列表。用户在此处看到的多个档案原文的列表图像,是顺序从远程的服务器上加载的,图像文件的传输、解密、解析成图的所有过程,完全在本地计算机的内存中完成,没有本地磁盘临时存储。
按材料分类排列档案材料:就是按照材料的十大分类顺序来排列档案材料,与以往见到的“分页纸质目录”或“树型展开目录”类似,只是展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展现的效果在逻辑上更加连贯、明朗。
绘制档案材料时间曲线: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材料数量,以坐标轴曲线的形式显示出来的过程。通过材料数量的变化,来分析该人才所处的“奋进状态”。根据曲线上连续情况,来分析人才的心态变化。再根据档案图像记载信息,深层次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是哪些。累积这些经验,为将来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数据支撑。【在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一个时间段该人才处于“待业状态”,哪一个时间段该人才处于“下海状态”。】
24、干部档案专用服务器程序
服务器端程序,安装在硬件服务器计算机上,操作系统选择Window Server 2008/2012/2016服务器版操作系统。安装成功后桌面的右下角会显示出服务器状态监控图标。网络连接状态指示图标为三种情况。
1、网络连接成功且检测到加密狗,则显示图标为“”。
2、网络连接成功没有检测到加密狗,则显示图标为“”。
3、网络连接不成功,则显示图标为“”。
用户可以根据服务器上的图标状态指示,来判断服务器端程序是否正常运行。
24、档案数据库配置
系统提供多种类型数据库支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管档数量来决定,并不一定Access数据库就比SQL Server 数据库的性能差,还是看管档的数量。如果是几百本干部档案,Access的运行性能很好,甚至在某些方面由于SQL Server数据库。如果档案数量超过千本,则建议还是使用SQL Server性能会更好些。也可以选择前期采集数量少先使用Access数据库(毕竟免费的),后期当档案数据增大后,使用系统管理员端软件程序,将所有数据整体“迁移”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然后再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存储干部档案数据。
对于SQL Server 数据库而言,建议使用SQL Server 2008或2012的“企业版”数据库,企业版支持数据库表集的“行压缩优化”和“页压缩优化”SQL语句,可以整体提升数据库的存储和检索性能。而企业版本的数据库,只能安装Window Server 服务器版本的操作系统上。
25、数据库性能优化
由于多人通过网络对数据库频繁的增删改操作后,数据库表集产生大量“冗余”,数据库整体的检索性能在逐渐下降,会出现客户端查询超时等问题。因此,需要定期的对数据库中相关表集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整体运行性能。
只针对SQL Server 2008/2012/2016企业版有效,数据库表集的“行压缩优化”目的是去掉“冗余字段”,数据库表集的“页压缩优化”的目的是补齐已删除条目的“空缺”,减少检索时内存页提交的频次。
七、系统安装配置
1、档案服务器安装及配置:
第一步:在服务器上安装《干部人事档案服务器》程序,整个安装过程比较简单,用户只需点击“下一步”按钮即可完成安装。
第二步:配置档案原文存储路径。用户在系统任务栏中,鼠标右键点击档案服务器图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档案原文存放路径设置”菜单项。弹出如下图所示对话框。用户选择实际存在的磁盘路径。
第三步:配置网络应用数据库。与上步操作类似,用户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数据库代理服务配置”菜单项。弹出如下图所示对话框。用户可以指定连接数据库的类型及其属性。
为了可以快速的看到整体运行效果,用户可以随意的创建一个空的Access数据库文件,然后在此处指定它。最后,点击“确定”按钮,系统会自动检查所连接的数据库是否可以应用,如果为数据库为“空库”,系统将自动对其进行初始化操作,并弹出如下初始化过程显示窗口。
第四:配置服务器网络。与上步操作类似,用户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打开档案服务管理器”菜单项(或鼠标左键双击系统任务栏中的图标)。
A:并发连接数:如果硬件内存够大,可以将该数值设置稍大一些(如1000-5000)等,原因是一个时刻对于一个客户端,可能有多个服务器端线程为其提供网络服务。数量稍微大些,可以避免服务线程“排队”。
B:数据库代理服务设置为“启用”:这样上一步中配置的数据库才会被服务器连接。
C:重新启动服务器程序:用户可以点击“停止”按钮,先停止服务器,然后再点击“启动”按钮,启动服务器。
到此为止,服务器端程序的安装和配置便顺利完成。
2、安装档案管理员端软件:
即安装《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软件程序。说明:由于本程序即可以作为管理员端软件来使用,又可以作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单机版软件单独的出售和应用。因此,该系统管理员端软件并不通过“服务器上数据库代理”服务来访问数据库。
前面服务器安装配置中,使用了本地的Access数据库,因此要将管理员端软件安装到档案服务器程序所在计算机上。
第一步:在服务器上安装《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程序,整个安装过程比较简单,用户只需点击“下一步”按钮即可完成安装。
第二步:首先,使用超级用户身份登陆到系统之中(用户名:su,密码:su)。然后,在左侧导航栏中选择“档案软件系统管理”中的“系统参数配置”项。最后,点击右侧窗口中显示的“系统参数配置”模块按钮。弹出如下图所示窗口。
用户先点击工具条的“修改配置”按钮,然后才可以修改系统参数。
为了可以和整个网络采集应用过程更好的配合工作。
首先,要指定管理员端软件和档案服务器使用相同的档案数据库。
其次,可以指定管理员端软件和档案服务器使用相同的原文存放路径,或者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指定档案原文存储列表项为“网络原文存储模式”,使管理员端软件,通过档案服务器来实现对档案原文的访问操作。
最后,为了使管理员端软件为正版软件(不会出现数据条目数量限制,或者打印时出现软件版权保护字样),可以指定“正版软件认证模式”为“网络服务器认证”。
上述的参数配置正确后,关闭管理员端软件重新登陆(必需关闭软件,而非简单的重新登陆)。
第三步:(可选)重新登陆管理员端软件系统,向系统中添加一些干部数据(该数据为网络扫描、著录的目标对象)。
3、网络客户端软件:
在网络中任意一台终端计算机上安装《干部人事档案网络应用系统》程序。
第一步:在服务器上安装《干部人事档案网络应用系统》程序,整个安装过程比较简单,用户只需点击“下一步”按钮即可完成安装。
第二步:启动安装好的客户端程序,配置网络连接。
由于是第一次运行客户端采集程序,因此要对其连接的目标网络进行配置。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在客户端软件登陆窗口中,点击“网络”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指定档案服务器所在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初始的用户名和密码与管理员端登陆的用户名和密码相同su,su)
第三步:创建网络客户端用户,并为其分配操作权限及数据对象。如图所示。
第四步:创建用户及分配任务完毕后,便可以使用新创建的用户身份登陆系统,开始工作。